其他特指的成熟B细胞肿瘤伴白血病行为Other specified Mature B-cell neoplasm with leukaemic behaviour
编码2A82.Y
关键词
索引词Mature B-cell neoplasm with leukaemic behaviour、其他特指的成熟B细胞肿瘤伴白血病行为、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暂时 [possible translation]、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暂时、脾边缘区淋巴瘤、脾淋巴瘤伴绒毛淋巴细胞 [possible translation]、脾淋巴瘤伴绒毛淋巴细胞
缩写MBCN-WLB
别名Spleen-diffuse-red-pulp-small-B-cell-lymphoma、Spleen-marginal-zone-lymphoma、Spleen-lymphoma-with-villous-lymphocytes
其他特指的成熟B细胞肿瘤伴白血病行为(2A82.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骨髓或外周血克隆性B细胞增殖:
- 骨髓活检显示≥30%的淋巴细胞为单克隆成熟B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确认CD19⁺、CD20⁺、CD5⁻等表型)。
- 外周血中异常B细胞持续存在(≥5×10⁹/L),并排除其他成熟B细胞肿瘤亚型(如CLL/SLL、毛细胞白血病)。
- 组织病理学特征:
- 脾脏或淋巴结活检证实为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脾边缘区淋巴瘤等特定亚型,符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
- 骨髓或外周血克隆性B细胞增殖: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脾肿大(超声或CT显示脾长径≥13cm)伴或不伴B症状(体重下降≥10%、发热、盗汗)。
- 外周血涂片发现绒毛状淋巴细胞(脾淋巴瘤伴绒毛淋巴细胞)或异型小B细胞。
- 分子遗传学证据:
- 染色体异常(如7q缺失、17p缺失)或基因突变(如NOTCH1、TP53、IGHV突变)。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所有“必须条件”方可确诊。
- 若组织病理学无法获取,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骨髓克隆性B细胞浸润(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
- 脾肿大伴典型外周血异常(如绒毛状淋巴细胞)。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实验室检查
├── 全血细胞计数与外周血涂片
├── 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 骨髓穿刺与活检
└── 分子遗传学检测(FISH、NGS)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CT(评估脾脏、淋巴结)
└── PET-CT(评估代谢活性)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脾脏/淋巴结活检(HE染色+免疫组化) -
判断逻辑:
- 外周血涂片:发现≥5%的绒毛状淋巴细胞或异型小B细胞,需立即启动流式细胞术分析。
- 流式细胞术:CD5⁻、CD10⁻、CD23⁻/弱+、CD103⁻表型提示脾边缘区淋巴瘤;DBA.44⁺支持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
- 骨髓活检:若骨髓浸润≥30%且免疫表型符合,可替代脾活检用于诊断。
- FISH检测:7q缺失对脾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具有特异性(敏感性60%);17p缺失提示预后不良。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学指标:
- 血红蛋白<100 g/L:提示骨髓浸润或自身免疫性溶血(Coombs试验阳性率约15%)。
- 血小板<100×10⁹/L:需鉴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或骨髓纤维化。
-
免疫表型标志:
- CD5⁻:排除CLL/SLL(特异性>95%)。
- CD200弱阳性:支持脾边缘区淋巴瘤(敏感性70%)。
-
分子检测:
- IGHV突变状态:突变型预后较好(中位生存期>10年),未突变型易转化为侵袭性淋巴瘤。
- TP53突变:与耐药性相关,需调整治疗方案(如优先选择BTK抑制剂)。
-
影像学特征:
- 脾脏长径≥16cm:提示高肿瘤负荷,可能需脾切除或靶向治疗。
- PET-CT SUVmax>5:提示潜在侵袭性转化,需重复活检确认。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组织病理学/骨髓克隆性B细胞证据,结合脾肿大及特异性免疫表型。
- 关键鉴别:需排除毛细胞白血病(CD25⁺、CD103⁺)、套细胞淋巴瘤(Cyclin D1⁺)等。
- 实验室整合:分子遗传学异常(如7q缺失)与临床分期共同指导预后分层。
参考文献:
-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5th ed, 2022)
-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Cell Lymphomas (2023)
- Blood. 2021;137(15):2041-2053. doi:10.1182/blood.202000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