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浆细胞瘤Extraosseous plasmacytoma
编码2A83.3
关键词
索引词Extraosseous plasmacytoma、骨外浆细胞瘤、髓外浆细胞瘤、髓外浆细胞瘤NOS、髓外浆细胞瘤未提及缓解 [possible translation]、髓外浆细胞瘤未提及缓解、髓外浆细胞瘤完全缓解
缩写EMPC
别名骨外浆细胞性肿瘤、非骨性浆细胞瘤
骨外浆细胞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学检查阳性:
- 通过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典型的浆细胞浸润,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确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表达(如IgG、IgA或轻链κ/λ限制性表达)。
- 排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穿刺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多发性骨髓瘤的表现。
- 病理学检查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局部无痛性肿块或肿胀,尤其是头颈部(60%-80%),鼻腔、副鼻窦等部位。
- 鼻塞、鼻衄(40%-60%)。
- 声音嘶哑(20%-40%)。
- 呼吸困难(10%-30%)。
- 面部肿胀(20%-50%)。
- 非典型症状:
- 全身症状如疲劳、体重下降、发热(5%-15%)。
- 局部疼痛(10%-20%)。
- 体征:
- 触诊可触及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楚(80%-90%)。
- 内镜检查可见鼻腔或副鼻窦内的肿物(70%-80%)。
- 喉镜检查可见声带肿物(20%-40%)。
- 邻近淋巴结肿大(10%-20%)。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病理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 若病理学检查无法进行,需结合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
- 影像学检查发现局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CT/MRI:
- 异常意义:显示局部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侵犯范围。
- PET-CT:
- 判断逻辑: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及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病灶,排除全身性病变。
- CT/MRI:
-
血液学检查:
- 血常规:
- 异常意义: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贫血较少见。
- M蛋白检测:
- 异常意义:血清和尿液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阳性,尤其是IgG和IgA型,但通常水平较低。
- 血常规:
-
骨髓检查:
- 骨髓穿刺:
- 异常意义:骨髓涂片中浆细胞比例正常或轻度升高,但不超过10%,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 骨髓穿刺:
-
内镜检查:
- 鼻内镜/喉镜:
- 异常意义:直接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有助于定位和取活检。
- 鼻内镜/喉镜:
-
病理学检查:
- 活检:
- 异常意义: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典型的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表达,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 活检: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病理学检查阳性:直接确诊骨外浆细胞瘤。
-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特异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表达支持诊断。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 血沉(ESR):可能轻度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
血清学检查:
- M蛋白检测:
- 血清电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M蛋白)阳性,常见IgG或IgA型。
- 免疫固定电泳:确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类型及其轻链(κ/λ)限制性表达。
- 游离轻链检测:κ/λ比值异常,提示单克隆浆细胞增生。
- M蛋白检测: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
- 红细胞计数:可能轻度减少,提示贫血。
- 血小板计数:通常正常。
-
尿液检查:
- Bence-Jones蛋白:尿液中可检测到少量单克隆轻链,但通常水平较低。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活检)结果,结合典型症状及影像学表现。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CT/MRI、PET-CT)和血液学检查(M蛋白检测、骨髓穿刺)为主,帮助评估肿瘤的范围和排除多发性骨髓瘤。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理学检查结果(如免疫组化染色)和血清学指标(如M蛋白)。
权威依据:《血液学》、《肿瘤学》等相关专业书籍;权威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