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oesophagus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44
编码2B70.0
子码范围2B70.00 - 2B70.0Z

关键词

索引词Adenocarcinoma of oesophagus
同义词o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食管腺癌
缩写OAC
别名食管腺体癌、食道腺体癌、食管腺状细胞癌、食道腺状细胞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食管上三分之一
--食管中三分之一
--胸部食管
--腹部食管
--颈部食管
--食管重叠部位
--食管下三分之一
组织病理
--锯齿状腺癌
--基底细胞腺癌
--腺癌,伴有混合性亚型
--黏液癌,胃型
--实体癌,伴有粘蛋白形成
--实体癌,NOS
--腺癌,NOS
临床表现
--慢性癌痛
严重度
--III期
--I期
--IV期
--II期
其他严重度1
--II级
--I级
--III级
--未定等级
--IV级
其他严重度2
--C 区域性疾病
--A 缓解/病愈
--D 远处疾病
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
XS67局部晚期

食管腺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OAC)是一种起源于食管下段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化生区域的柱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这类癌症主要发生在食管腺体组织,是食管癌的主要亚型之一。组织学上,食管腺癌表现为形成腺体结构的恶性上皮细胞增殖,典型病例可见从肠化生上皮到异型增生直至浸润性腺癌的连续进展过程。由于其侵袭性强且早期症状隐匿,食管腺癌预后普遍较差。


病因学特征

  1. 胃食管反流病 (GERD) 与巴雷特食管

    • 慢性胃酸反流导致食管远端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形成巴雷特食管。该病变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
    • 巴雷特食管患者进展为食管腺癌的年风险约为0.1%-0.5%,但伴高度异型增生者风险显著升高。
  2. 饮食习惯

    •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模式与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可能与胆汁反流刺激有关。
    • 肥胖(特别是内脏型肥胖)通过增加腹内压和促炎状态,被确认为独立危险因素。
  3. 吸烟与饮酒

    • 吸烟可使食管腺癌风险增加2-3倍,烟草中的多环芳烃等物质具有直接致癌作用。
    • 酒精虽与鳞癌关系更密切,但长期过量摄入仍会破坏黏膜屏障功能。
  4. 遗传易感性

    • 一级亲属有巴雷特食管或食管腺癌病史者风险升高2-4倍,涉及CDH1、MSR1等基因多态性。
    • 家族性巴雷特食管综合征患者呈现显着的癌变倾向。
  5. 代谢异常

    • 胰岛素抵抗和慢性高胰岛素血症可能通过IGF-1通路促进细胞增殖。

病理机制

  1. 组织学变化

    • 典型进展过程为:正常鳞状上皮→肠化生→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浸润性腺癌。
    • 肿瘤常呈溃疡型或浸润性生长,易侵犯固有肌层和外膜,淋巴转移多见于纵隔和腹腔淋巴结。
  2. 分子层面改变

    • TP53突变见于80%以上病例,是早期驱动事件;HER2扩增在15-30%病例中可见。
    • 表观遗传学改变如CDKN2A甲基化、microRNA失调在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

  1. 吞咽困难

    • 进行性吞咽困难是典型症状,从固体食物进展到液体吞咽障碍提示管腔严重狭窄。
  2. 体重减轻

    • 超过50%患者诊断时已有明显体重下降(>10%基础体重),常伴营养不良。
  3. 胸骨后疼痛

    • 约30-40%患者出现与进食相关的胸骨后钝痛或灼痛,可能反映肿瘤外侵。
  4. 其他症状

    • 消化道出血(20%病例表现为黑便或贫血)、声音嘶哑(喉返神经受累)、咳嗽(气管侵犯)等晚期表现。

参考文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2019)、Gut等胃肠病学权威期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