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食管腺癌Unspecified Adenocarcinoma of oesophagus
编码2B70.0Z
关键词
索引词Adenocarcinoma of oesophagus、未特指的食管腺癌、食管腺癌
缩写EAC、Esophageal-Adenocarcinoma
别名未特指食管腺癌、不明类型的食管腺癌、不明类型食管腺癌、未指定的食管腺癌、未指定食管腺癌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
食管上三分之一--
食管中三分之一--
胸部食管--
腹部食管--
颈部食管--
食管重叠部位--
食管下三分之一组织病理
--
锯齿状腺癌--
基底细胞腺癌--
腺癌,伴有混合性亚型--
黏液癌,胃型--
实体癌,伴有粘蛋白形成--
实体癌,NOS--
腺癌,NOS临床表现
--
慢性癌痛严重度
--
III期--
I期--
IV期--
II期其他严重度1
--
II级--
I级--
III级--
未定等级--
IV级其他严重度2
--
C 区域性疾病--
A 缓解/病愈--
D 远处疾病XS05 B 局部疾病
XS0E
局部局限期XS67
局部晚期未特指的食管腺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食管腺癌(Unspecified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OAC)是一种起源于食管黏膜腺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食管癌的亚型。这类癌症多发生于食管远端(下三分之一)的巴雷特食管区域,即由肠化生柱状上皮替代正常鳞状上皮的化生性病变区域。组织学上,未特指的食管腺癌可表现为乳头状、管状或粘液腺癌等亚型。由于常伴随深层浸润和早期转移倾向,其预后普遍较差。
病因学特征
-
胃食管反流病 (GERD) 与巴雷特食管:
- 长期胃酸反流导致食管远端鳞状上皮发生柱状上皮化生(巴雷特食管),这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癌前病变。
- 巴雷特食管患者罹患食管腺癌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升高10-40倍,但仅约0.1%-0.5%患者会进展为腺癌。
-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 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是独立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增加腹压促进胃食管反流,同时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具有促癌作用。
- 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可能通过激活IGF-1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
-
吸烟与饮酒:
- 吸烟可使食管腺癌风险增加2倍,机制可能与活性氧损伤DNA及抑制抑癌基因(如CDKN2A)有关。
- 酒精的致癌作用在腺癌中弱于鳞癌,但重度饮酒(>3杯/天)仍可损伤食管黏膜屏障功能。
-
遗传因素:
- 一级亲属患巴雷特食管或食管腺癌者风险升高2-3倍,涉及基因如MSR1、ASCC1等。
- Lynch综合征(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主要增加结直肠癌风险,与食管腺癌的关联尚存争议。
-
其他环境因素:
- 饮食中缺乏新鲜蔬果(抗氧化物质不足)可能间接增加风险,但无直接证据表明亚硝胺类化合物是腺癌主要诱因。
病理机制
-
癌变进程:
- 正常鳞状上皮→胃酸损伤→柱状上皮化生(巴雷特食管)→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浸润性腺癌
- 约70%病例可见TP53基因突变,且多发生在癌前病变阶段
-
分子特征:
- 关键信号通路异常:p53失活(>50%)、EGFR过表达(30-50%)、HER2扩增(15-30%)
- 染色体不稳定性常见,如9p(CDKN2A)、17p(TP53)、18q(SMAD4)缺失
临床表现
-
进行性吞咽困难:
- 早期表现为固体食物吞咽困难,晚期可进展至液体吞咽障碍,反映肿瘤环周生长导致管腔狭窄
-
体重下降:
- 6个月内非自愿性体重下降>5%是预后不良指标,常伴厌食和早饱感
-
消化道出血:
- 肿瘤溃疡可导致隐匿性出血(表现为缺铁性贫血)或显性出血(呕血/黑便)
-
局部侵犯症状:
- 气管侵犯引起咳嗽/咯血,喉返神经受累致声嘶,膈肌侵犯引发呃逆
参考文献:《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巴雷特食管相关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