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足下垂Acquired foot drop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FA31.4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foot drop、获得性足下垂
缩写足下垂
别名拖足、垂足、行走时脚尖先着地、跨阈步态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

获得性足下垂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获得性足下垂(Acquired foot drop)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表现为踝关节背伸力量不足或丧失,导致行走时无法正常抬起前足。其主要特征为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因不能主动背屈足部而出现足尖先触地的现象,有时为了防止脚趾拖地,患者会抬高整个下肢来完成步行动作。该病状特指由后天获得性因素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或相关肌肉群功能障碍,需与先天性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足下垂相鉴别。


病因学特征

  1. 神经系统损伤

    • 周围神经损伤:最常见于腓总神经病变,可由膝关节外侧压迫(如长时间蹲坐)、腓骨头骨折、手术医源性损伤、肿瘤压迫或石膏固定不当等引起。坐骨神经近端损伤亦可导致足下垂。
    • 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重要致病因素,其代谢异常可选择性损害腓总神经功能。
  2. 肌肉骨骼系统损伤

    • 胫骨前肌、趾长伸肌等踝背伸肌群直接损伤(如锐器伤、挤压伤)或慢性劳损
    • 肌筋膜室综合征导致前侧骨筋膜室压力增高,造成肌肉缺血性坏死
  3. 系统性疾病相关因素

    • 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营养缺乏性神经病变
    • 感染性疾病(如莱姆病、HIV相关神经病变)
    • 药物性神经损害(如化疗药物神经毒性)

病理机制

  1. 神经传导障碍

    • 腓总神经在绕过腓骨颈处易受卡压,其分支腓深神经支配胫骨前肌等背伸肌群。该神经受损导致神经冲动传导中断,引发所支配肌肉的弛缓性瘫痪。
  2. 肌肉功能失代偿

    • 背伸肌群失神经支配后发生沃勒变性,肌纤维逐渐被纤维脂肪组织替代
    • 拮抗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因失去对抗而出现挛缩,形成马蹄足畸形

临床表现

  • 体征:特征性跨阈步态(steppage gait),患侧足跟落地时发出拍击声;踝关节背伸肌力≤3级(MRC肌力分级)
  • 辅助诊断:神经电生理检查(NCV/EMG)可定位神经损伤部位;超声或MRI有助于识别神经卡压点及肌肉变性程度

参考文献:[1] 百度百科 - 足下垂 [2]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 足下垂的相关资料 [3] 医联媒体 - 足下垂定义及相关内容 [4] 复禾健康 - 足下垂的概述及成因分析

请注意,上述信息基于目前可获取的专业资源整理而成,具体诊断与治疗应遵循专业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