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中的惊恐发作Panic attacks in mood episode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6A80.1

关键词

索引词Panic attacks in mood episodes、心境障碍中的惊恐发作
缩写心境障碍惊恐发作
别名心境障碍伴随的惊恐发作、抑郁或躁狂中的惊恐发作、混合情绪障碍中的惊恐发作、焦虑性心境障碍发作、与情绪障碍相关的惊恐发作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具有病因
--单次发作的抑郁障碍,重度,伴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I型障碍,目前为未特指严重程度的抑郁发作
--双相I型障碍,目前为轻度抑郁发作
--单次发作的抑郁障碍,重度,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I型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混合性发作
--双相I型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混合性发作
--双相II型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轻度发作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中度发作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发作未特指严重程度
--单次发作抑郁障碍,轻度
--双相I型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发作
--双相I型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双相I型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中度抑郁发作
--双相II型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单次发作的抑郁障碍,中度,不伴精神症状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中度发作
--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发作
--双相Ⅱ型障碍,目前为轻度抑郁发作
--双相II型障碍,目前为未特指严重程度的抑郁发作
--单次发作抑郁障碍,未特指严重程度
--双相II型障碍,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中度抑郁发作
--单次发作的抑郁障碍,中度,伴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II型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中度抑郁发作
--双相I型障碍,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中度抑郁发作

心境障碍中的惊恐发作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心境障碍中的惊恐发作(ICD-11编码:6A80.1)是指在当前的心境障碍(如躁狂、抑郁、混合或轻躁狂)背景下,患者在过去一个月内经历反复的惊恐发作。这些惊恐发作通常至少发生两次,并且与心境障碍相关的焦虑认知密切相关。如果惊恐发作完全由心境障碍相关的焦虑认知触发,则应使用此限定词,而非单独诊断惊恐障碍。然而,若在抑郁或混合发作过程中,部分惊恐发作是自发发生且与心境障碍的认知无关,则需额外标注共病的惊恐障碍诊断。


病因学特征

  1. 生物学因素

    •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血清素、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与惊恐发作相关,例如血清素调节异常可影响情绪稳定性。
    • 遗传倾向:家族史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遗传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2. 心理社会因素

    • 应激事件:急性或慢性心理应激(如重大生活事件)可能诱发惊恐发作,尤其当个体存在潜在心境障碍时。
    • 认知模式:对躯体症状的灾难化解读及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可能加剧发作频率。
  3. 生理与病理诱因

    • 内分泌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激素紊乱可能诱发类似惊恐发作的生理反应。
    • 代谢影响:低血糖或电解质失衡可能短暂加重症状,但与长期发作的关联性尚未明确。

病理机制

  1. 神经生理反应

    • 交感神经激活:急性发作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发心悸、出汗等躯体症状。
    •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该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突发的恐惧反应。
  2. 心理行为机制

    • 预期性焦虑:对再次发作的恐惧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回避行为和社会功能受损。
    • 注意偏向:对躯体感觉的过度关注可能放大症状感知。

临床表现

  1. 核心症状

    • 突发性恐惧:通常在10分钟内达到高峰,伴强烈濒死感或失控感。
    • 躯体表现:心悸、出汗、震颤、呼吸困难、胸痛或恶心等自主神经症状。
    • 认知症状:担心晕倒、发疯或死亡等灾难化思维。
  2. 关联症状

    • 心境障碍特征:依据原发疾病类型,可叠加抑郁相关的快感缺失或躁狂相关的激越。
    • 功能损害:因频繁发作或回避行为导致日常活动受限。

参考文献

  •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
  •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 相关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文献

请注意,以上内容基于现有的医学文献和研究资料,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具体的临床评估和治疗应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