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osis
编码1F23.10
关键词
索引词Vulvovaginal candidosis、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霉菌性外阴阴道炎、candidal vaginit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vaginal candidias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症状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无症状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道念珠菌病、阴道鹅口疮、外阴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外阴炎、外阴鹅口疮
同义词candida vulvovaginitis、vulvovaginal thrush、candidal vulvovaginitis、vulvovaginal candidiasis、candidal vaginitis、vaginal candidiasis
缩写VVC、CVV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阴道分泌物10% KOH湿片镜检发现念珠菌假菌丝(敏感性60%-70%,特异性>95%)。
- 真菌培养法分离出念珠菌属(白色念珠菌占85%-90%),菌落计数≥10³ CFU/mL。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外阴剧烈瘙痒(夜间加重)伴灼痛(发生率80%-90%)。
- 白色凝乳状/豆渣样分泌物(发生率70%-80%)。
- 阴道黏膜充血水肿,表面附有白色假膜(肉眼可见率85%)。
- 高危因素:
- 近期使用广谱抗生素(7天内使用史风险增加3倍)。
- 未控制的糖尿病(HbA1c>7%患者感染风险提高50%)。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必须条件中任一项。
- 拟诊: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时启动经验性治疗:
- 典型临床表现(瘙痒+特征性分泌物)。
- 阴道pH值≤4.5(排除细菌性阴道病)。
二、辅助检查
plaintext 检查项目树 ├── 初筛检查 │ ├── 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pH试纸法) │ ├── 10% KOH湿片镜检 ├── 确诊检查 │ ├── 真菌培养(沙保弱培养基) │ ├── 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菌丝抗原) ├── 鉴别诊断检查 │ ├── 胺试验(排除细菌性阴道病) │ ├── 阴道毛滴虫镜检/培养 └── 复杂病例检查 ├── 药敏试验(氟康唑/伊曲康唑) ├── 阴道镜评估黏膜损伤程度
判断逻辑:
-
pH值测定:
- pH≤4.5且镜检阳性→支持VVC诊断。
- pH>4.5需排除混合感染(如合并细菌性阴道病)。
-
KOH湿片镜检:
- 仅检出孢子→可能为定植状态(需结合症状判断)。
- 检出假菌丝→活动性感染证据。
-
真菌培养:
- 适用于镜检阴性但高度疑似病例。
- 菌种鉴定可区分白色念珠菌与非白色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意义与处理建议 |
---|---|---|
阴道pH值 | 3.8-4.5 | >4.5提示需排除混合感染;<4.5支持VVC诊断 |
菌丝镜检 | 阴性 | 阳性直接确诊;阴性但症状典型需做培养 |
真菌培养 | 无生长/<10² CFU/mL | ≥10³ CFU/mL确诊感染;10²-10³ CFU/mL结合症状判断 |
氟康唑药敏试验 | 敏感 | 耐药菌株需改用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或局部用制霉菌素 |
血清β-D-葡聚糖 | <20 pg/mL | >80 pg/mL提示系统性念珠菌感染风险(需排查免疫抑制患者播散性感染) |
四、分型诊断要点
-
单纯性VVC:
- 首次发作或非频繁发作(<4次/年)。
- 白色念珠菌感染,对唑类药物敏感。
-
复杂性VVC:
- 存在以下任一情况:
- 复发性(≥4次/年)。
- 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如光滑念珠菌)。
- 合并糖尿病/免疫抑制状态。
- 需延长疗程(如氟康唑150mg q72h×3次)。
- 存在以下任一情况:
参考文献:
- CDC《性传播疾病治疗指南(2021版)》
- IDSA《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