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未特指的Unspecified Zoster
编码1E91.Z
关键词
索引词Zoster、带状疱疹,未特指的、带状疱疹、皮肤和黏膜带状疱疹、带状疱疹NOS
缩写HZ
别名生蛇、皮蛇、飞蛇病、腰缠火龙
带状疱疹(未特指型)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病毒核酸检测阳性:PCR检测皮肤水疱液/痂皮中VZV DNA阳性(敏感度>95%)[1]。
- 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免疫荧光法(DFA)检测皮损刮片VZV抗原阳性(敏感度70-90%)[1]。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条件):
- 单侧皮节分布皮疹:沿单一神经节段分布的簇集性水疱/结痂(跨越中线<5%)[2]。
- 急性神经痛:皮疹区域出现烧灼痛/刺痛(先于皮疹或同步发生)[3]。
-
支持条件(临床支持依据):
- 前驱症状:乏力/低热/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60-80%)[4]。
- 年龄>5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升高3倍[5]。
- 免疫抑制状态:HIV/肿瘤/免疫抑制剂使用史(风险增加5-10倍)[6]。
- 血清学支持:急性期VZV IgM抗体阳性(敏感度60-80%)[7]。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带状疱疹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血清学检测]
A --> D[神经功能评估]
A --> E[影像学检查]
B --> B1(PCR检测VZV DNA)
B --> B2(病毒培养)
B --> B3(直接荧光抗原检测)
C --> C1(VZV IgM/IgG)
C --> C2(抗体滴度动态监测)
D --> D1(疼痛量表评估)
D --> D2(感觉神经传导检测)
E --> E1(受累区域MRI)
E --> E2(胸部CT-排除内脏播散)
判断逻辑: | 检查项目 | 判断逻辑 |
---|---|---|
PCR检测 | 阳性可确诊;阴性需结合临床(假阴性率<5%) | |
病毒培养 | 阳性可确诊(但阳性率仅30-50%),阴性不能排除 | |
VZV IgM抗体 | 急性期阳性支持诊断,但免疫抑制患者可能假阴性 | |
疼痛量表 | DN4量表≥4分提示神经痛,需启动镇痛治疗 | |
MRI检查 | 神经根强化/神经节水肿提示病毒性神经炎(特异性>90%) | |
抗体滴度动态监测 | 恢复期较急性期升高4倍=近期感染(需排除疫苗接种史) |
三、实验室参考值(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VZV PCR | 阴性 | 阳性=活动性感染;假阴性见于采样不当/晚期皮损 |
VZV IgM | <1:10 | ≥1:10=急性感染;免疫抑制者可能始终阴性 |
VZV IgG | <1:64(未免疫者) | 升高4倍=再激活;持续高滴度=既往感染/疫苗接种 |
CRP | <5 mg/L | >50 mg/L提示重度炎症或细菌重复感染 |
白细胞计数 | 4-10×10⁹/L | >12×10⁹/L需排查细菌重复感染;<3×10⁹/L提示免疫抑制状态 |
CD4+T细胞计数 | 500-1500/μL | <200/μL时带状疱疹复发风险增加10倍,需抗病毒预防[8] |
四、总结
- 确诊核心:典型皮疹+神经痛+PCR/VZV抗原阳性。
- 关键辅助检查:PCR为首选确诊手段,血清学用于补充诊断,影像学评估并发症。
- 实验室预警:
- CRP显著升高→排查细菌重复感染
- CD4+<200/μL→启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IgM阴性+免疫抑制→优先采用PCR检测
参考文献:
[1] J Clin Microbiol. 2017;55(7)
[2] Fitzpatrick's Dermatol. 9th ed
[3] N Engl J Med. 2014;370(7)
[4] Harrison's Intern Med. 21st ed
[5] Lancet Infect Dis. 2017;17(3)
[6] Clin Infect Dis. 2020;71(2)
[7] J Clin Virol. 2019;112
[8] IDSA Guidelines.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