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淋巴丝虫病Unspecified Lymphatic filariasis
编码1F66.3Z
关键词
索引词Lymphatic filariasis、未特指的淋巴丝虫病、淋巴丝虫病、丝虫性鞘膜乳糜肿、热带象皮肿、丝虫性淋巴管炎
缩写LF
别名象皮肿、丝虫病
未特指的淋巴丝虫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微丝蚴直接检测阳性:夜间(22:00-02:00)厚血涂片或浓集法检出微丝蚴(班氏/马来/帝汶丝虫)。
- 成虫病理学确认:淋巴组织活检发现成虫或肉芽肿病变(需排除结核等其他肉芽肿性疾病)。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史:疫区居住史或蚊虫叮咬暴露史(疫区包括热带/亚热带地区)。
- 典型临床表现(需满足至少1项):
- 反复发作的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红、肿、热、痛)。
- 进行性非凹陷性淋巴水肿(下肢/生殖器/乳房)。
- 乳糜尿或鞘膜积液(男性)。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实验室支持:
-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 > 10% 或计数 > 0.5×10⁹/L。
- 血清抗丝虫IgG抗体阳性(ELISA或免疫荧光法)。
- 影像学支持:
- 超声显示淋巴管扩张(内径 > 3mm)或"串珠样"淋巴结(> 3个连续肿大)。
- MRI显示皮下组织"蜂窝状"改变(慢性象皮肿期)。
- 实验室支持:
-
诊断阈值:
- 确诊:符合金标准任意1项。
- 临床诊断:符合必须条件 + 至少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B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查] A --> C[免疫学检查]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血液学检查]
B --> B1[夜间厚血涂片] B --> B2[微丝蚴浓集法] B --> B3[淋巴组织活检]
C --> C1[抗丝虫抗体检测] C --> C2[循环抗原检测]
D --> D1[超声检查] D --> D2[CT/MRI] D --> D3[淋巴造影]
E --> E1[血常规+嗜酸细胞计数] E --> E2[乳糜尿检测]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查:
- 夜间血涂片(首选):微丝蚴检出即确诊,阴性需重复3次(假阴性率20%-40%)。
- 活检:适用于慢性期微丝蚴阴性者,成虫或肉芽肿为金标准。
- 免疫学检查:
- 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感染,但无法区分现症/既往感染(需结合临床)。
- 抗原检测(如Og4C3 ELISA):特异性>95%,可替代微丝蚴检测。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淋巴管扩张(>3mm)或"filariasis dance"(活成虫蠕动)为特异性表现。
- MRI:慢性期"蜂窝征"提示纤维化,需与肿瘤鉴别。
- 血液学检查:
- 嗜酸细胞升高:支持寄生虫感染,但非特异性(需排除其他蠕虫病)。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微丝蚴检测:
- 阳性:确诊感染,需立即驱虫治疗(乙胺嗪/伊维菌素)。
- 阴性:不排除感染(可能因周期性、慢性期微丝蚴减少)。
-
血常规:
- 嗜酸性粒细胞 > 10%:提示寄生虫感染活动期,需结合流行病学史。
- 白细胞 > 15×10⁹/L:提示急性炎症或继发感染。
-
免疫学检查:
- 抗丝虫抗体阳性:
- 高滴度(>1:320):支持现症感染。
- 低滴度:需排除交叉反应(其他蠕虫感染)。
- 循环抗原阳性:提示活成虫存在,是治疗疗效监测指标。
- 抗丝虫抗体阳性:
-
乳糜尿检测:
- 乙醚试验阳性:确诊乳糜尿,提示胸导管阻塞,需低脂饮食+卧床休息。
-
炎症标志物:
- CRP > 50 mg/L:提示急性炎症反应,需抗炎处理。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微丝蚴/成虫直接证据(夜间血涂片或活检)。
- 关键辅助:超声(淋巴管动态评估) + 抗原检测(替代微丝蚴)。
- 实验室预警:嗜酸细胞升高 + 抗体阳性需启动排查;抗原阳性需驱虫治疗。
- 慢性期管理:影像学评估纤维化程度,预防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WHO《淋巴丝虫病防治指南》(2023)
CDC《寄生虫病诊断标准》
《中华传染病杂志》丝虫病诊疗专家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