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结核病Tuberculosis of ear
编码1B12.2
关键词
索引词Tuberculosis of ear、耳结核病、耳结核、结核性中耳炎、中耳结核病、结核伴中耳炎、内耳结核病
同义词tuberculous ear
别名痨病、耳痨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发生部位
XA57R3 内耳
XA44P4
听觉前庭XA0JV0
耳蜗XA6ZY7
内耳道XA3MS6
半规管XA0L54
迷路XA0G74 中耳
XA3UT7
中耳的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XA3KB2
鼓室XA08X4
鼓膜XA9RH9
乳突窦XA16S6
前庭窗XA7XY6
咽鼓管关联情况
MG52.0 耐药分枝杆菌
MG52.01
耐药的非结核分枝杆菌MG52.02
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G52.0Y
其他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2.0Z
未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2.00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耳结核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耳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中耳及乳突,偶可侵犯内耳结构。本病多为继发性感染,常见原发灶包括肺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及骨关节结核等。病原菌主要通过咽鼓管直接扩散或血行播散至耳部,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为高危人群。
病因学特征
-
病原微生物:
- 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属于抗酸杆菌。其传播以呼吸道飞沫导致的肺结核为主,耳部感染多为其他部位结核播散所致,直接通过外耳道感染极为罕见。
-
感染途径:
- 直接蔓延:最常见途径为鼻咽部或颈部淋巴结结核经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
- 血行播散:继发于活动性肺结核或其他器官结核的菌血症。
- 淋巴道传播:罕见,可通过淋巴系统从邻近结核灶扩散。
-
宿主因素:
-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是关键诱因,如HIV感染、糖尿病、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 儿童因咽鼓管解剖结构短平及免疫发育不完善,发病率高于成人。
病理机制
-
组织损伤过程:
- 典型病理变化为结核性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可破坏听小骨、鼓膜及乳突气房。慢性进展可导致纤维化、钙化及骨质吸收。
- 严重者可能累及面神经管(引发面瘫)、迷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或穿透颅底骨质形成冷脓肿。
-
局部微环境变化:
- 巨噬细胞无法有效杀灭胞内寄生菌,形成以IL-1β、TNF-α为主导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 缺氧及坏死核心内细菌代谢活性降低,影响抗结核药物渗透,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无痛性耳漏:持续性脓性分泌物,可含坏死组织碎屑,鼓膜多发性穿孔为特征性表现。
- 进行性听力下降:早期为传导性聋,后期可因迷路受累转为混合性或感音神经性聋。
- 并发症相关症状:面神经麻痹(20-30%病例)、迷路炎性眩晕、乳突区皮下脓肿或耳后瘘管形成。
参考文献:基于上述查询结果整理而成,具体来源包括百度百科、39健康网等权威医疗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