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结核病,未确诊病例Respiratory tuberculosis, not confirmed
编码1B10.1
关键词
索引词Respiratory tuberculosis, not confirmed、呼吸道结核病,未确诊病例、肺结核,细菌学或组织学阴性、肺结核,细菌学和组织学阴性、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细菌学或组织学阴性、结核性肺纤维变性,细菌学或组织学阴性、结核性肺炎,细菌学或组织学阴性、结核性气胸,细菌学或组织学阴性、肺结核,未行细菌学或组织学检查、肺结核,未做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核性胸膜炎,未确诊病例、结核病血胸,未确诊病例、结核病液气胸,未确诊病例、胸膜结核,未确诊病例、结核病脓胸,未确诊病例、结核性脓胸,未确诊病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未确诊病例
缩写未确诊呼吸道TB、未确诊肺TB
别名疑似肺结核、临床诊断肺结核、未确定的呼吸道结核、未定性的肺结核、未明确的结核性胸膜炎、不明原因的结核性胸腔积液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8Z63 上呼吸道
XA58F6筛窦XA7PX5鼻咽侧壁XA7WQ4鼻软骨XA6QY3咽旁隙XA21P9鼻咽前壁XA7AE7声门XA2RH5喉XA91G8额窦XA53X2鼻前庭XA7W35咽隐窝XA7S05环状软骨XA7SZ3楔状软骨XA73G2环甲关节XA9AZ1鼻咽XA4DV7会厌前面XA9P89咽后隐窝XA0AF3杓状软骨XA8N50杓状会厌襞喉面XA0NK8喉软骨XA0659鼻咽上壁XA4U67蝶窦XA8D47鼻中隔XA1R64上颌窦XA3523鼻窦XA2383环杓关节XA43C9鼻腔XA8817鼻甲XA4CN5鼻黏膜XA6YH7鼻腔的结缔组织、皮下组织和其他软组织XA4BR4鼻咽后壁XA9ZY9会厌XA1PB3声门上喉部XA2716甲状软骨XA5AS8腺样体XA25B1声门下喉XA8U54会厌后面XA3299声带XA9907杓状会厌襞XA3HQ4鼻弓静脉XA07R2 下呼吸道
XA7L34肺下叶XA9941左肺上静脉XA1B59胸膜脏层XA7SG3颈段气管XA6WT9叶间动脉XA8FY4肺静脉XA2UD3左肺XA1WN5左肺静脉XA5437细支气管XA57M6肺XA41F3右下肺静脉XA41Z3右下叶支气管XA61M6支气管XA1QM3右中叶支气管XA4565肺小舌XA5772肺泡XA4530副右肺静脉XA2AT1小叶间动脉的出球微动脉XA26H1气管XA8TW3左下肺静脉XA3713肺动脉干XA9TC5主支气管XA8JM5下叶,支气管XA7EZ3右肺XA2S57小叶间动脉XA2PV7肺的结缔组织和其他软组织XA9HN5肺上叶XA90M2肺叶XA4U64肺部动脉XA6F58左上叶支气管XA4RN3胸段气管XA8Z62肺实质XA6VA2左肺门XA7RC6胸膜壁层XA37W0上叶,支气管XA86L0右肺静脉XA4JA0隆突XA2XH5左下叶支气管XA0F36肺毛细血管XA8Z30右上叶支气管XA5TT2胸膜XA1SF4肺静脉共同左侧支XA3L52右主支气管XA4646肺血管床XA1K94中叶,支气管XA1N36肺中叶XA5FV2左主支气管XA29Y4右肺门XA05T2右上肺静脉关联情况
MG52.0 耐药分枝杆菌
MG52.01耐药的非结核分枝杆菌MG52.02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G52.0Y其他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2.0Z未特指的耐药分枝杆菌MG52.00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呼吸道结核病,未确诊病例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呼吸道结核病,未确诊病例(ICD11编码:1B10.1)是指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和/或影像学特征,但尚未通过细菌学(如痰涂片/培养)或分子检测(如GeneXpert MTB/RIF)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呼吸道结核病。患者可能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等典型症状,但需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此类病例可能涉及肺结核、支气管结核或胸膜结核等不同类型,最终分类需依据确诊证据。
病因学特征
-
致病菌种:
-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是主要病原体,其中人型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占绝大多数。牛型分枝杆菌(M. bovis)等其他成员偶可致病,但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判断。
-
传播途径:
- 主要通过吸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咳出的含菌飞沫核传播。飞沫核直径≤5μm时可到达肺泡,潜伏期感染者无传染性。
-
宿主因素:
- 细胞免疫缺陷是核心危险因素,包括HIV感染(风险增加20倍)、糖尿病、终末期肾病、肿瘤及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等。
- 暴露风险与密切接触传染源时长呈正相关,密闭环境(如监狱、医疗设施)显著增加传播概率。
- 既往结核感染史(尤其未经规范治疗者)可能通过内源性复燃致病。
病理机制
-
感染过程:
- 吸入的结核杆菌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吞噬体,通过ESX-1分泌系统逃逸至胞质内增殖。感染3周后,致敏T淋巴细胞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形成特征性肉芽肿。
- 未确诊病例可能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潜伏结核感染,LTBI)或早期活动期,肉芽肿内病原体负荷量低于常规检测阈值。
-
免疫反应:
- CD4+ T细胞通过分泌IFN-γ激活巨噬细胞杀灭胞内菌,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则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免疫失衡可导致肉芽肿中心坏死液化,形成空洞。
- 未确诊病例可能表现为免疫应答不完全,导致细菌载量不足以被常规检测发现。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呼吸道症状:慢性咳嗽(≥2周)伴晨起脓性痰最具提示性,但20%患者可无咳嗽;咯血多提示空洞形成或支气管内膜结核。
- 全身症状:午后低热(37.5-38.5℃)、夜间盗汗(需与更年期潮热鉴别)及6个月内体重下降>10%构成典型"消耗性三联征"。
- 诊断难点:未确诊病例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需结合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胸部CT(树芽征、小叶中心结节)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 《医学教育网》关于结核病病因及临床意义
- 《春雨医生》关于呼吸道结核病介绍
- 正保医学教育网《临床执业医师历年考试重点——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请注意,本概述基于当前可获取的专业信息资源编写而成,并尽可能确保其准确性和权威性。对于具体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护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