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
编码1A08
关键词
索引词Paratyphoid fever、副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甲型副伤寒、甲型沙门菌副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甲型副伤寒引起的肠炎、甲型副伤寒引起的结肠炎、乙型副伤寒、乙型沙门菌副伤寒、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朔氏沙门菌感染、乙型副伤寒引起的肠炎、乙型副伤寒引起的结肠炎、丙型副伤寒、丙型沙门菌副伤寒、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希氏沙门菌感染、丙型副伤寒引起的肠炎、丙型副伤寒引起的结肠炎
同义词Infection due to Salmonella paratyphi
别名副伤寒热、副肠热、副伤寒症、副伤寒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感染性病原体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表现
ME24.A 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A2食管出血FA11 反应性关节病
FA11.Y其他特指的反应性关节病FA11.Z未特指的反应性关节病FA11.1继发于免疫接种的关节病FA11.0肠旁路术后关节病FA11.2继发于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关节病ME24.3 消化系统穿孔
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30小肠穿孔ME24.31大肠穿孔ME24.9 胃肠出血
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关联情况
MG50.9 耐药沙门氏菌
MG50.91耐三代头孢菌素的沙门氏菌MG50.9Y耐其他抗生素的沙门氏菌MG50.9Z耐未特指抗生素的沙门氏菌MG50.90耐氟喹诺酮的沙门氏菌MG50.92耐碳青霉烯的沙门氏菌副伤寒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Salmonella paratyphi A)、乙(S. paratyphi B)和丙(S. paratyphi C)三种沙门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些病原体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副伤寒甲、乙型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通常更轻、病程较短;而副伤寒丙型的表现较为特殊,可以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种类及其特点:
- 副伤寒甲、乙、丙均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沙门菌。
- 该类细菌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数周甚至数月,特别是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
-
感染途径:
- 主要经口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传播,其中水源污染尤为关键。
- 食物链中的交叉污染也是一个重要来源,如肉类制品未彻底煮熟或处理过程中卫生条件不佳等。
- 此外,昆虫媒介如苍蝇也可能参与传播过程。
-
宿主易感因素:
- 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发病,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 胃酸分泌减少、营养不良、贫血等因素增加了感染风险。
- 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条件也是重要的易感因素之一。
病理机制
-
侵入及早期阶段:
- 细菌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小肠内繁殖,随后穿透肠壁进入淋巴系统并进一步扩散至全身各器官。
- 在初次菌血症期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发热反应,但症状往往轻微且容易被忽略。
-
持续感染期:
- 到达肝脏、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后继续增殖,并于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二次菌血症。
- 此阶段患者开始出现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以及皮肤上可见的玫瑰色斑丘疹等。
-
组织损伤与免疫应答:
- 沙门菌释放毒素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加剧,影响胃肠道功能,引发腹痛、腹泻等症状。
- 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试图清除病原体,但同时也可能伴随有自身免疫性损伤现象发生。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急性起病,以持续高热为主要特征,体温波动较大但一般不低于38°C。
- 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极度疲乏无力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不适。
- 皮肤上可见扁平玫瑰红色斑丘疹,多见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
并发症:
- 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肠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 持续发热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等问题。
参考文献:根据《实用内科学》、《中华传染病杂志》等专业文献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