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皮肤或黏膜梅毒Late syphilis of skin or mucous membrane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1A62.22

关键词

索引词Late syphilis of skin or mucous membranes、晚期皮肤或黏膜梅毒、结节梅毒疹、梅毒瘤、梅毒性树胶肿
缩写晚期梅毒、三期梅毒
别名皮肤或黏膜晚期梅毒、晚期皮肤梅毒、晚期黏膜梅毒

晚期皮肤或黏膜梅毒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晚期皮肤或黏膜梅毒(ICD-11编码:1A62.22)是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的一种晚期表现形式。它涉及病程超过两年未治疗的梅毒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组织的特异性病变。该类目包括结节梅毒疹、梅毒瘤(树胶肿),以及局限于皮肤和黏膜的相关损害。


病因学特征

  1. 病原体特性

    • 晚期皮肤或黏膜梅毒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allidum)引起,这是一种细长、螺旋状的微生物,主要通过性接触或母婴垂直传播侵入人体。
    • 从初次感染到出现晚期症状的时间间隔较长,未经治疗的感染者通常在2年后逐渐发展为晚期梅毒。
  2. 发病机制

    • 梅毒螺旋体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侵入宿主后,经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晚期阶段,病原体诱发血管内皮损伤及慢性炎症反应,形成以肉芽肿为主的病变(树胶肿)。
    • 树胶肿主要累及皮肤及黏膜组织,好发于头部、面部、胸骨区、四肢近端等部位,初期为无痛性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为铜红色硬性肿块,表面可坏死形成溃疡,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病理机制

  1. 免疫应答异常

    • 梅毒螺旋体通过抗原变异逃避免疫清除,导致持续的细胞免疫(Th1型)和体液免疫激活。慢性炎症反应中,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加剧组织破坏。
    •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发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进一步加重局部缺血和坏死。
  2. 组织损伤模式

    • 树胶肿的典型病理表现为中央凝固性坏死,周围环绕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变可穿透表皮形成溃疡,或向深部侵蚀但通常不累及骨骼或内脏。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皮肤及黏膜损害
      • 结节性梅毒疹:红褐色质硬结节,常环形排列,表面可有鳞屑。
      • 树胶肿:单发或多发的无痛性皮下肿块,破溃后形成凿缘性溃疡,基底有黄色坏死组织。
      • 黏膜损害:多见于口腔、鼻咽部,表现为灰白色黏膜斑或深在性溃疡。
    •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疲劳或局部淋巴结肿大,但无特异性全身性症状。

参考文献:《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实用皮肤病学》等专业期刊及相关专著。

请注意,上述内容基于现有医学知识整理而成,具体诊断与处理仍需遵循临床指南,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