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先天性梅毒眼病Late congenital syphilitic oculopathy
编码1A60.2
关键词
索引词Late congenital syphilitic oculopathy、晚期先天性梅毒眼病、晚期先天性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晚期先天性梅毒性视神经萎缩、晚期先天性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晚期先天性梅毒眼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阳性:
-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敏感性>95%)
- 房水/玻璃体样本PCR检出梅毒螺旋体DNA(敏感性60%-80%)
- 特征性眼部病变:
- 间质性角膜炎(角膜基质混浊伴"毛刷样"新生血管)
- 视神经萎缩(视盘苍白伴不可逆视力丧失)
- 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椒盐样"色素改变)
- 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三联症状:
- 渐进性视力下降(70%-90%病例)
- 眼痛/畏光(60%-80%急性期)
- 色觉异常(黄斑受累时)
- 全身梅毒证据:
- 先天性梅毒病史(垂直传播感染)
- RPR滴度≥1:8(活动性感染指标)
- 典型三联症状: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满足:
(1) TPPA阳性 + 至少1项特征性眼部病变
(2) PCR阳性 + 典型三联症状 - 疑似诊断:
RPR滴度升高 + 2项支持条件,需青霉素诊断性治疗验证
- 确诊需满足: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血清学检测]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功能评估]
B --> B1(房水/玻璃体PCR) B --> B2(暗视野显微镜)
C --> C1(TPPA) C --> C2(RPR定量) C --> C3(FTA-ABS)
D --> D1(裂隙灯检查) D --> D2(眼底照相) D --> D3(OCT) D --> D4(FFA/ICGA)
E --> E1(视野检查) E --> E2(视觉电生理)
判断逻辑:
-
TPPA/RPR:
- TPPA阳性提示现症或既往感染,RPR滴度>1:8提示活动性感染
- 二者需联合解读:TPPA(+)且RPR(-)可能为既往感染
-
OCT/FFA:
- OCT显示视网膜层间水肿→活动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 FFA血管渗漏+"窗样缺损"→梅毒性血管炎
-
视野检查:
- 中心暗点提示黄斑受累,管状视野提示视神经萎缩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TPPA | 阳性 | 梅毒螺旋体感染确诊依据 | 立即启动青霉素治疗 |
RPR | 滴度≥1:8 | 活动性感染标志,滴度变化反映疗效 | 治疗期间每3月复查直至转阴 |
PCR | 房水/玻璃体阳性 | 直接病原学证据,尤其适用于血清学不确定病例 | 强化抗梅毒治疗 |
CRP/ESR | CRP>10mg/L, ESR>20mm/h | 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 | 监测治疗反应 |
脑脊液检查 | 白细胞>5/μL, 蛋白>45mg/dL | 提示神经梅毒可能 | 需静脉青霉素治疗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高危人群筛查:先天性梅毒患儿需定期眼科随访至青春期
- 黄金窗口期:间质性角膜炎急性期(症状出现<2周)治疗可逆转角膜混浊
- 治疗验证:青霉素治疗后RPR滴度应下降4倍以上,否则需评估治疗失败
参考文献:
- WHO《梅毒诊断与治疗指南》
- 《皮肤性病学》(第8版,张学军主编)
- 《眼科新进展》2008;28(5)
-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9;1(1)
- CDC梅毒实验室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