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毛细线虫病Capillariasis of the intestine
编码1F63.0
关键词
索引词Capillariasis of the intestine、肠毛细线虫病、菲律宾毛细线虫引起的的肠道感染
同义词intestinal infection due to Capillaria philippinensis、Intestinal capillariasis
别名菲律宾毛细线虫病
肠毛细线虫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粪便检查:粪便样本中检出菲律宾毛细线虫卵。
- 小肠组织活检:小肠黏膜层发现菲律宾毛细线虫成虫或幼虫。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慢性腹泻:持续性的水样便或稀便,频率增加。
- 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性质。
- 恶心与呕吐:部分病例可见明显胃肠道不适表现。
- 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加上营养物质丢失共同作用的结果。
- 非典型症状:
- 全身症状:乏力、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
- 营养不良:长期感染导致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及其他维生素缺乏症。
- 典型体征:
- 腹部压痛:脐周或下腹部轻度至中度压痛。
- 脱水:严重腹泻导致的脱水症状,如口渴、尿少、皮肤弹性差。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失衡。
- 非典型体征:
- 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导致的贫血。
- 肝脾肿大:少数情况下,若病情进展至晚期,则可能发生肝脾肿大。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有食用未充分烹饪的受感染淡水鱼的历史。
- 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存在自体感染的风险。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慢性腹泻+腹痛)。
- 流行病学史明确(食用未充分烹饪的受感染淡水鱼)。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X线或CT扫描:
- 异常意义:显示小肠壁增厚、炎症改变或溃疡形成,有助于排除其他急腹症,并支持肠毛细线虫病的诊断。
- 腹部X线或CT扫描:
-
内镜检查:
- 小肠镜检查:
- 异常意义:直接观察小肠黏膜病变,可取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 小肠镜检查:
-
血液检查:
- 全血细胞计数: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体内常出现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象,提示寄生虫感染。
- 电解质检查:
- 低钾血症、低钠血症:评估电解质紊乱情况,指导补充电解质治疗。
- 全血细胞计数:
-
免疫学检查:
- 抗菲律宾毛细线虫抗体检测:
- 异常意义:血清中抗菲律宾毛细线虫抗体滴度升高,支持近期感染。但需注意假阳性可能。
- 抗菲律宾毛细线虫抗体检测:
-
粪便常规:
- 白细胞和红细胞阳性:
- 异常意义:提示肠道炎症反应,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白细胞和红细胞阳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粪便检查:
- 菲律宾毛细线虫卵阳性:直接确诊肠毛细线虫病。
- 小肠组织活检:
- 发现菲律宾毛细线虫成虫或幼虫:进一步确认诊断,尤其适用于粪便检查阴性的病例。
- 粪便检查: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肠道炎症反应。
- 血沉(ESR)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
-
血液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显著高于正常范围(>0.5 × 10^9/L),提示寄生虫感染。
- 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导致的贫血,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失衡,需及时纠正。
-
免疫学检查:
- 抗菲律宾毛细线虫抗体滴度升高:支持近期感染,尤其适用于无法通过病原学检查确诊的病例。
-
粪便常规:
- 白细胞和红细胞阳性:提示肠道炎症反应,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原学证据(粪便检查或小肠组织活检),结合典型症状及流行病学史。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腹部X线或CT扫描)和内镜检查(小肠镜检查)为主,帮助评估病变程度和排除其他疾病。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粪便中的虫卵、组织中的成虫或幼虫)和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电解质紊乱)。
权威依据:《肠毛细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