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补体系统缺陷Unspecified Defects in the complement system
编码4A00.1Z
关键词
索引词Defects in the complement system、未特指的补体系统缺陷、补体系统缺陷、补体缺陷病、伴随补体级联蛋白异常的免疫缺陷
缩写未特指补体系统缺陷、补体系统缺陷-NOS
别名补体系统异常-未特指、补体功能障碍-未特指
未特指的固有免疫疾患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4A00.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基因检测证实:
- 检测到固有免疫相关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如TLR信号通路基因、补体成分基因、NK细胞功能相关基因)。
- 需满足以下任一项:
- ACMG致病性评级为"致病"或"可能致病"
- 突变与已知免疫缺陷表型存在明确功能学关联
- 基因检测证实: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指标):
- 反复感染病史:
- 婴幼儿期(≤2岁)起病的≥3次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脑膜炎/深部脓肿)
- 或≥6次需住院治疗的呼吸道/皮肤感染(需排除HIV等继发因素)
- 实验室证据:
- 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吞噬指数≤30%或杀菌活性≤40%)
- 或补体总活性(CH50)<正常值下限的30%
- 反复感染病史: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指标):
- 特殊感染模式:
- 对胞内病原体(如分枝杆菌)或真菌的易感性增加
- 接种卡介苗后出现播散性感染
- 免疫学指标:
- NK细胞绝对计数<50/μL或细胞毒性活性<15%
- 血清IgG>正常上限(提示代偿性体液免疫激活)
- 影像学证据:
- 胸腺发育不良(CT显示胸腺体积<同年龄第5百分位)
- 特殊感染模式: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1(全血细胞计数+分类) A --> B2(免疫球蛋白定量) A --> B3(补体C3/C4/CH50) A --> B4(CRP/ESR)
B1 --> C1{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⁹/L?} B3 --> C2{CH50显著降低?} B4 --> C3{持续炎症标志物升高?}
C1 --是--> D1[NBT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吞噬功能] C2 --是--> D2[补体成分分型检测] C3 --是--> D3[细胞因子谱分析]
D1 --> E1[基因检测: ELANE/WAS等] D2 --> E2[基因检测: C1Q/C2/C3等] D3 --> E3[基因检测: STAT1/STAT3等]
E1 --> F[确诊特定类型] E2 --> F E3 --> F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测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 | 处理建议 |
---|---|---|---|
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 | ≥70% | ≤30%提示慢性肉芽肿病可能 | 加做DHR123流式检测 |
CH50活性 | 50-150 U/mL | <15 U/mL提示经典途径缺陷 | 需检测C1q/C2/C4等成分 |
NK细胞毒性 | ≥35% | <15%提示严重功能缺陷 | 筛查穿孔素/颗粒酶基因 |
血清IgG | 6-16 g/L | >20 g/L需警惕高IgM综合征 | 检测CD40L/CD40表达 |
氧化爆发试验 | ≥90%阳性细胞 | <30%阳性提示CGD | 行CYBB/NCF1基因测序 |
四、诊断路径总结
- 核心线索:不明原因反复感染+固有免疫指标异常
- 阶梯检查:
- 一级:常规免疫筛查(补体/NK/中性粒细胞功能)
- 二级:靶向基因检测(根据表型选择检测panel)
- 三级:全外显子测序(用于未明确定位病例)
- 鉴别重点:需排除继发性免疫缺陷(如自身免疫病/肿瘤/药物因素)
参考文献: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标准(2022版)》
- J Clin Immunol. 2023年固有免疫缺陷管理指南
- ESID注册数据库表型-基因型关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