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免疫疾患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 due to disorders of innate immunity
编码4A00
子码范围4A00.0 - 4A00.Z
关键词
索引词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 due to disorders of innate immunity
同义词固有免疫障碍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缩写PID、PIDD
别名先天性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功能不全、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
固有免疫疾患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基因检测阳性: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如Sanger测序、全外显子组测序或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与固有免疫缺陷相关的致病性基因突变。
- 功能检测异常:通过体外实验(如流式细胞术、酶活性测定等)证实患者体内特定免疫成分的功能缺陷,如补体系统缺陷、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或活性下降。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反复感染:反复发作且难以治愈的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 特殊感染倾向:对某类病原体的高度敏感性,如真菌感染、疱疹病毒感染等。
- 伴随症状:发热、乏力、生长发育迟缓等全身性表现常见于儿童患者;皮肤黏膜出血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亦可出现。
- 家族史:有明确的家族遗传背景,特别是近亲结婚或家族中有类似病例。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基因检测或功能检测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反复感染+特殊感染倾向+伴随症状)。
- 血液和免疫功能检查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异常、补体水平降低、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等)。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或CT:
- 异常意义:反复出现的肺部感染征象,如浸润影、空洞形成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并评估感染程度。
- 腹部超声:
- 异常意义:肝脏、脾脏肿大,提示慢性炎症或免疫系统紊乱。
- 胸部X线或CT:
-
临床鉴别检查:
- 关节症状评估:
- 异常意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或炎症,需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
- 皮肤病变评估:
- 异常意义:反复出现的皮肤感染或特殊类型的皮疹,如念珠菌感染、带状疱疹等,提示固有免疫缺陷。
- 关节症状评估:
-
流行病学调查:
- 暴露史追溯:
- 判断逻辑:了解患者的居住环境、饮食习惯、旅行史等,有助于确定可能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 暴露史追溯: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检查: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异常:如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等,提示免疫系统受损。
- 血小板减少:常伴有出血倾向,提示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
- C反应蛋白(CRP):
- 显著升高(>50 mg/L):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或严重炎症反应。
- 血沉(ESR):
- 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标志,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 血常规:
-
免疫功能检查:
- 补体水平:
- C1q、C2、C3等重要组分缺乏:导致补体介导的抗微生物效应减弱,易感链球菌、肺炎球菌等细菌感染。
- 中性粒细胞功能:
- 趋化能力、吞噬能力、杀菌能力下降:提示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
- 自然杀伤(NK)细胞:
- 数量或活性下降:增加病毒性疾病的风险。
- 补体水平:
-
病原学检测:
- 病原体培养:
- 频繁检出特定病原体:如真菌、病毒等,提示反复感染。
- PCR检测:
- 特异性病原体核酸阳性:如HSV、CMV等,支持感染的诊断。
- 病原体培养:
-
基因检测:
- 分子遗传学方法:
- 发现致病性基因突变:如CYBB、NCF1、CARD9等,直接确诊特定类型的固有免疫缺陷。
- 分子遗传学方法: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基因检测和功能检测,结合典型症状及流行病学史。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评估感染范围和程度)和临床评估(关节病变、皮肤病变)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抗体滴度、基因检测)和免疫功能指标。
权威依据:相关专业书籍、国际指南及最新研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