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扭转Torsion of epididymis
编码GB01.1
关键词
索引词Torsion of epididymis、附睾扭转
缩写ET、Epididymal-Torsion
别名扭蛋、蛋扭转、附睾旋转
附睾扭转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检查阳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受累区域血流信号显著减少或完全消失,附睾头部增大、回声不均匀,以及鞘膜积液。
- 核磁共振成像 (MRI):在复杂情况下使用,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帮助确定扭转程度和范围。
- 影像学检查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突发性剧烈疼痛:通常位于一侧阴囊,并可能放射至下腹部或大腿内侧。
- 阴囊肿胀:患侧阴囊明显增大且触痛明显。
- 红斑与发热:受累区域皮肤温度升高并可能出现红斑。
- 恶心呕吐:部分病人会出现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 腹痛:由于疼痛反射,患者可能伴有轻度的腹部不适或疼痛。
- 体征:
- 局部肿胀与压痛:检查时患处高度敏感,难以忍受触摸。
- 提睾反射消失:正常情况下提拉大腿内侧皮肤会引起同侧睾丸上提,但在扭转状态下此反射减弱或消失。
- 阴囊壁增厚:通过触诊可发现阴囊壁增厚。
- 反应性鞘膜积液: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在鞘膜腔内积聚,使阴囊体积进一步增大。
- 附睾头部增大:在某些病例中,可以观察到附睾头部的肿大。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突发性剧烈疼痛+阴囊肿胀)。
- 体征(提睾反射消失+局部肿胀与压痛)。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彩色多普勒超声:
- 异常意义:显示受累区域血流信号显著减少或完全消失,附睾头部增大、回声不均匀,以及鞘膜积液,是诊断附睾扭转的主要手段。
- 核磁共振成像 (MRI):
- 异常意义:在复杂情况下使用,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帮助确定扭转程度和范围。
- CT扫描:
- 异常意义:在特定情况下用于排除其他疾病,但不是首选方法。
- 彩色多普勒超声:
-
临床鉴别检查:
- 提睾反射测试:
- 判断逻辑:提睾反射消失提示附睾扭转的可能性较大。
- 阴囊触诊:
- 判断逻辑:局部肿胀与压痛明显,阴囊壁增厚,有助于诊断。
- 提睾反射测试:
-
流行病学调查:
- 活动史追溯:
- 判断逻辑:明确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睡眠姿势不当或外伤史,增强诊断指向性。
- 活动史追溯: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白细胞计数:
- 轻度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可能轻度升高(10%-20%),但并非所有病例都会出现。
- C反应蛋白(CRP):可能会有轻度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
血液生化:
- 乳酸脱氢酶(LDH):若出现组织坏死,LDH水平可能升高。
- 肌酸激酶(CK):若出现肌肉损伤,CK水平可能升高。
-
尿常规:
- 白细胞或红细胞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或其他相关问题,需与其他病原体感染鉴别。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典型症状及体征。
- 辅助检查以影像学(如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临床评估(提睾反射测试、阴囊触诊)为主,避免依赖单一实验室指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尤其是血流信号的变化。
权威依据:《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等相关专业期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