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肋间肌Internal intercostal muscle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编码XA1256

核心定义

内肋间肌(Internal Intercostal Muscles)详细定义


一、解剖学描述

1. 准确位置
  • 位置:内肋间肌位于肋骨与肋骨之间的肋间隙内,具体分布在肋骨下缘的内侧区域,靠近胸椎的椎体部分。
  • 重要毗邻
    • 前方:与外肋间肌(External Intercostal Muscles)相邻,但位于其深层。
    • 后方:靠近肋间神经和肋间血管。
    • 内侧:靠近胸椎横突和肋头。
2. 归属系统与功能
  • 系统:属于肌肉骨骼系统,是呼吸系统胸壁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功能
    • 主要功能:在呼气时收缩,协助胸腔体积减小,增加胸内压,推动气体排出。
    • 次要功能:稳定肋骨运动,防止肋骨在呼吸或躯干活动时过度外翻。
3. 组织结构
  • 组成:由骨骼肌纤维构成,肌纤维方向与外肋间肌相反,呈斜向内下方排列(从下位肋的上缘走向上位肋的下缘)。
  • 分层:位于肋间隙的深层,位于外肋间肌的深面,与最内肋间肌(Innermost Intercostal Muscles)共同构成肋间肌群。
4. 功能与作用
  • 呼吸功能
    • 平静呼气时被动参与,而在用力呼气(如吹气、咳嗽)时主动收缩,增强呼气力量。
    • 与外肋间肌(吸气肌)协同,调节胸腔容积。
  • 稳定性功能:在躯干旋转或侧屈时,协助固定肋骨,维持胸廓结构的稳定性。
5. 医学临床关联
  • 相关疾病
    • 肋间肌拉伤或劳损:常见于剧烈运动或提重物后,表现为肋骨间隙疼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
    • 肋软骨炎:炎症可能累及内肋间肌,导致局部肿胀和压痛。
    • 神经损伤:如肋间神经损伤(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能导致肌肉无力或感觉异常。
  • 治疗方法
    • 保守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和炎症;物理治疗(热敷、超声波)促进恢复。
    • 手术干预:严重撕裂或肿瘤压迫时可能需要手术修复或减压。
  • 康复要点
    • 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直至症状缓解。
    • 逐步进行肋间肌力量训练(如吸气阻力训练)。
6. 常见误区
  • 误区:内肋间肌是主要的吸气肌。
  • 纠正:内肋间肌是呼气肌,而外肋间肌是吸气肌,两者功能相反。

参考文献

  1. 《格氏解剖学》(Gray's Anatomy):第42版,详细描述了内肋间肌的解剖位置与功能。
  2. e-Anatomy(IMAIOS平台):提供三维解剖模型,明确内肋间肌的肌纤维走向与毗邻结构。
  3. 肋间肌临床研究:《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中关于肋间神经损伤的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

以上信息基于权威医学文献及解剖学资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