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编码5C58.04
关键词
索引词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RIC[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Summerskill-Walshe-Tygstrup综合征、良性肝内胆汁淤积1型、良性肝内胆汁淤积2型
同义词Summerskill-Walshe-Tygstrup syndrome、BRIC - [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缩写BRIC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BRIC)是一种罕见的、以反复发作的自限性严重瘙痒症和黄疸为特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该疾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症状可以在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完全缓解,且在缓解期间肝功能等变化可以恢复正常。BRIC可能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病例在20岁前发病,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
- 目前认为BRIC的发生与基因突变相关,尤其是ATP8B1 (FIC1) 和 ABCB11 (BSEP) 基因的变异,这些基因参与了肝脏中胆汁酸盐的转运过程。突变导致了胆汁酸盐排泄障碍,从而引发胆汁淤积。
-
病理生理机制:
- 胆汁酸盐正常情况下由肝细胞分泌至胆管,并进一步进入肠道。当涉及上述基因的功能受损时,胆汁酸盐无法有效排出,反向积累于肝细胞内部及其周围空间,造成肝细胞损伤及胆汁成分逆流至血液中,引起全身性的胆汁酸水平升高。这种高胆汁酸血症不仅直接损害肝组织,还能通过激活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剧烈瘙痒感。
- 另外,某些外部因素如感染、药物或饮食习惯的变化也可能触发BRIC的症状发作。
病理机制
-
肝细胞功能异常:
- 在BRIC患者体内,由于关键蛋白质缺陷,影响到胆汁流动的关键步骤,包括但不限于微绒毛表面脂质层的形成以及胆汁酸转运蛋白的功能下降,这导致了胆汁流动性降低,进而阻碍其从肝脏向小肠的正常输送路径。
-
胆汁成分逆流:
- 当肝内压力增加超过门静脉系统压力时,原本应流向十二指肠的胆汁会部分反流入血液循环系统,增加了血清中的总胆红素浓度及其他标志物如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这一系列改变共同作用促进了黄疸及瘙痒等症状的发展。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皮肤瘙痒:几乎所有的BRIC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瘙痒,这是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瘙痒通常非常剧烈,难以忍受,尤其夜间更为明显。
- 黄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白部分出现黄色染色,是胆红素沉积的结果。
- 其他非特异性体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除瘙痒和黄疸外,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
-
实验室检查发现:
- 血液检测可见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P、GGT等指标升高,提示存在胆汁淤积现象。
-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波)一般不会显示出典型的结构性异常,有助于排除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
-
自然病程:
- BRIC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自限性特点,即每次发作后经过一段时间(数周至数月),所有症状和生化指标均可自发恢复至正常范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患者可能会经历更频繁或者持续时间更长的发作期。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