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大肠息肉Unspecified Polyp of large intestine
编码DB35.Z
关键词
索引词Polyp of large intestine、未特指的大肠息肉、大肠息肉、结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息肉痔、结肠息肉
缩写DXY、CRP
别名肠道息肉、肠息肉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升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盲肠--结肠肝曲--降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直肠--乙状结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贫血或其他红细胞疾患
3A00.01慢性出血后贫血3A01.3内因子缺乏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3A01.3Y其他特指的内因子缺乏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3A01.3Z未特指的内因子缺乏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3A20.5Evans综合征3A02.4药物性叶酸盐缺乏性贫血3A72.0先天性铁粒幼细胞贫血3A72.0Y其他特指的先天性铁粒幼细胞贫血3A72.0Z未特指的先天性铁粒幼细胞贫血3A03.40获得性吡哆醇缺乏性贫血3A81获得性红细胞增多症3A81.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红细胞增多症3A81.Z未特指的获得性红细胞增多症3A60.1遗传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10.1腺苷脱氨酶过多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A03.3铜缺乏性贫血3A81.1过度输血或违规增血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3A01.2低摄入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3A51.4复合杂合子镰状细胞疾患伴危象3A51.8氧亲和力低的血红蛋白3A02.0遗传性叶酸盐缺乏性贫血3A21.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3A01.1新生儿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3A61.1慢性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20.4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A81.0低氧(包括高海拔)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3A51.7高亲和力血红蛋白病3A51.9血红蛋白O病3A01.0遗传性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3A01.4肠道疾病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3A01.30恶性贫血3A02.3肠道吸收减少引起的叶酸盐缺乏性贫血3A51.6血红蛋白D病3A00.3需求增加引起的获得性缺铁性贫血3A00缺铁性贫血3A00.Y其他特指的缺铁性贫血3A00.Z未特指的缺铁性贫血3A71.0肿瘤引起的贫血3A70.12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A80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3A80.Y其他特指的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3A80.Z未特指的先天性红细胞增多症3A51.B血红蛋白C/β地中海贫血复合杂合子--溶血性贫血3A4Z未特指的溶血性贫血3A10.3家族性假性高钾血症3A03.42获得性硫胺素缺乏性贫血3A01.5药物性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3A51.1镰状细胞病不伴危象3A00.2吸收减少引起的获得性缺铁性贫血3A00.1低摄入引起的获得性缺铁性贫血3A81.2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3A61.0急性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20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3A20.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3A20.Z未特指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3A03.5获得性维生素A缺乏性贫血3A20.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抗体型--获得性溶血性贫血3A2Z未特指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3A50.03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型α0地中海贫血3A20.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混合型,冷抗体型和温抗体型3A51.A血红蛋白E病3A70.10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A10遗传性溶血性贫血3A10.Y其他特指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3A10.Z未特指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3A50.00轻型α地中海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6Z未特指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91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A71慢性病引起的贫血3A71.Y其他特指的慢疾病引起的贫血3A71.Z慢性病引起的贫血,未特指的3A51.0镰状细胞特性3A03.4获得性其他维生素B缺乏性贫血3A03.4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其他维生素B缺乏性贫血3A50.2β地中海贫血3A02.2需求增加引起的叶酸盐缺乏性贫血3A10.0磷酸己糖旁路或谷胱甘肽代谢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A10.0Y其他特指的磷酸己糖旁路或谷胱甘肽代谢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A10.0Z未特指的磷酸己糖旁路或谷胱甘肽代谢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A51.5血红蛋白C病3A03.41获得性核黄素缺乏性贫血3A60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60.Z未特指的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9Y其他特指的贫血或红细胞疾患3A9Z贫血或红细胞疾患,未特指的3A72铁粒幼细胞贫血3A72.Z未特指的铁粒幼细胞贫血3A03.1蛋白缺乏性贫血3A51.3复合杂合子镰状细胞疾患不伴危象3A03其他营养性或代谢性贫血3A03.Y其他或未特指的营养或代谢性贫血3A94急性出血后贫血3A03.6获得性维生素E缺乏性贫血3A50地中海贫血3A50.Y其他特指的地中海贫血3A50.Z未特指的地中海贫血3A70.0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A21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3A21.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3A21.Z未特指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3A50.4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症3A03.0遗传性乳清酸尿症3A61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61.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61.Z未特指的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红细胞增多症3A8Z未特指的红细胞增多症3A90急性病贫血3A70再生障碍性贫血3A70.Z未特指的再生障碍性贫血3A10.00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A50.3δ,δ-β或γ-δ-β地中海贫血3A50.0α地中海贫血3A50.0Y其他特指的α地中海贫血3A50.0Z未特指的α地中海贫血3A51.2镰状细胞病伴危象3A92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A01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3A01.Y其他特指的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3A01.Z未特指的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3A02.1低摄入引起的叶酸盐缺乏性贫血3A21.2溶血尿毒症综合征3A60.0先天性非遗传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A50.1α地中海贫血相关综合征3A03.2坏血病性贫血3A10.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3A20.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3A93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A70.1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A70.1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A70.1Z未特指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A72.01遗传性综合征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3A71.1慢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贫血3A70.11其他外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3A72.00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3A21.0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3A50.01地中海贫血α链变异3A71.2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3A20.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3A7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3A02叶酸盐缺乏性贫血3A02.Y其他特指的叶酸盐缺乏性贫血3A02.Z未特指的叶酸盐缺乏性贫血3A00.0失血引起的获得性缺铁性贫血3A00.0Z失血引起的获得性缺铁性贫血,未特指的3A50.02血红蛋白H病(包括– α/–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3A1Y其他特指的先天性溶血性贫血3A80.0原发性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营养性或代谢性贫血3A72.1获得性铁粒幼细胞贫血3A51镰状细胞疾患或其他血红蛋白病3A51.Y其他特指的镰状细胞疾患或其他血红蛋白病3A51.Z未特指的镰状细胞疾患或其他血红蛋白病未特指的大肠息肉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大肠息肉(DB35.Z)是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内壁上突出到肠腔内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这类息肉在病理性质尚未明确之前统称为未特指的大肠息肉。它们可能为腺瘤性、错构瘤性、炎性或其他类型,但其具体的组织学特征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才能确定。这些息肉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并且部分类型的息肉存在潜在发展成恶性肿瘤的风险。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
- 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显著增加了患者发生大量腺瘤性息肉并伴有较高癌症风险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导致结直肠内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
-
饮食习惯:
-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被认为促进了大肠息肉的形成。此外,经常食用煎炸、油腻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品也可能加剧这一过程。研究表明,红肉类(如猪肉、牛肉或罐头制品)的摄入与肠道异型增生相关,从而增加息肉的发生率。
-
生活方式:
-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对大肠健康构成威胁,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进而诱发大肠息肉。吸烟和饮酒也被认为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于老年男性而言,抽烟年限超过30年的个体更容易患有腺瘤性息肉。
-
肠道炎症刺激:
- 慢性肠道疾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由于持续性的炎症反应导致局部黏膜反复损伤修复,易引起非特异性息肉生成。其他形式的慢性感染亦可能是促进息肉形成的诱因之一。
-
环境及其他因素:
- 年龄增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随着岁数增大,个体出现大肠息肉的概率相应提高。此外,某些研究指出,环境污染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影响着息肉的发展进程。
病理机制
-
细胞增殖调控失衡:
-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上皮细胞遵循严格的生长周期进行自我更新,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基因突变),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使得某些区域的细胞开始无限制地分裂增殖,最终形成了可见的息肉结构。
-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
- 大量研究发现,在大肠息肉的发展过程中,Wnt/β-catenin、PI3K/Akt/mTOR等重要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出现过度活跃的情况,这不仅促进了细胞存活与增殖,还抑制了凋亡程序,共同作用于促进息肉形成与发展。
临床表现
- 症状不明显:许多未特指的大肠息肉患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自觉症状,通常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 出血:较大的息肉或者位置特殊的息肉可能会摩擦肠道造成少量出血,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间歇性黑便。
- 腹痛不适:少数情况下,如果息肉较大或者数量较多,则可能引起腹部不适甚至疼痛感。
- 梗阻:极少数病例中,巨大或多发性息肉可能导致肠腔部分或完全堵塞,引发急性肠梗阻的症状。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目前医学界广泛认可的观点整理而成,具体情况请以专业医疗机构提供的诊断结果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