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大肠息肉Unspecified Polyp of large intestine

更新时间:2025-06-19 03:24:50
编码DB35.Z

关键词

索引词Polyp of large intestine、未特指的大肠息肉、大肠息肉、结直肠息肉、直肠息肉、息肉痔、结肠息肉
缩写DXY、CRP
别名肠道息肉、肠息肉

未特指的大肠息肉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结肠镜下活检或息肉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组织学性质(腺瘤性/错构瘤性/炎性等),排除恶性病变。
  2. 必须条件

    • 内镜可视化证据: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到肠腔内隆起性病变(大小≥5mm)。
    • 组织学确认良性:病理报告明确为良性息肉,且未达到特定分类标准(如腺瘤≥10个则需考虑家族性息肉病)。
  3. 支持条件

    • 症状关联
      • 便血(粪便表面鲜红血迹)或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阈值:≥2次阳性/3次检测)。
      • 排便习惯改变持续>4周(腹泻/便秘交替)。
    • 高危因素
      • 年龄≥50岁,或具有一级亲属结直肠癌病史。
      • 长期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病程>8年)。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内镜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实验室检查] B --> B1[结肠镜(金标准)] B --> B2[乙状结肠镜(直肠/乙状结肠区域)] C --> C1[CT结肠成像] C --> C2[钡剂灌肠] D --> D1[粪便隐血试验] D --> D2[血常规] D --> D3[肿瘤标志物(CEA)]

判断逻辑

  1. 结肠镜检查
    • 阳性标准:发现≥1个肠腔隆起病变,直径≥5mm。
    • 分级处理
      • 直径<10mm且数量<3个→监测随访
      • 直径≥10mm或数量≥3个→立即切除活检
  2. CT结肠成像
    • 适用场景:结肠镜检查禁忌者(如严重心肺疾病)。
    • 阳性指征:肠壁局部增厚伴软组织密度影(敏感度>85%)。
  3. 粪便隐血试验
    • 解读逻辑
      • 阳性→需结肠镜进一步验证
      • 阴性→不排除小息肉(假阴性率约30%)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粪便隐血试验(FOBT)
    • 异常(阳性)
      • 提示息肉表面糜烂出血,需结合内镜检查(灵敏度:30-50%,特异性>90%)。
      • 处理建议:立即安排结肠镜检查。
  2. 血常规
    • 血红蛋白<110g/L
      • 提示慢性失血性贫血,需排查多发性或大型息肉。
      • 处理建议:补充铁剂+急诊内镜评估。
  3. 癌胚抗原(CEA)
    • 异常(>5ng/mL)
      • 息肉恶变风险增加(特异性约70%),非诊断标准。
      • 处理建议:强化内镜监测(每6个月复查)。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结肠镜可视化+病理活检的"双联验证"。
  • 筛查优先:≥50岁人群首选结肠镜,高危人群提前至40岁。
  • 实验室价值:粪便隐血用于初筛,CEA仅作风险提示。
  • 关键原则:所有息肉均需病理分类,未特指息肉需排除特定类型(如FAP)。

参考文献
WHO ICD-11 消化系统疾病分类标准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结直肠息肉管理指南(2023)
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息肉切除术后监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