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食管柱状化生上皮Unspecified Columnar metaplastic epithelium of the oesophagus

更新时间:2025-06-18 20:05:22
编码DA23.Z

关键词

索引词Columnar metaplastic epithelium of the oesophagus、未特指的食管柱状化生上皮、食管柱状化生上皮、Barrett病、Barrett食管、巴雷特综合征、巴雷特食管、巴雷特病、食管柱状上皮化生、Barrett综合征 [possible translation]、Barrett综合征
缩写肠化
别名食管柱状上皮异型增生、食管柱状上皮变性

(DA23.Z)未特指的食管柱状化生上皮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内镜+组织学联合诊断
      • 食管下段(距胃食管交界处≥1cm)发现橘红色或红斑样黏膜改变。
      • 活检病理证实存在柱状上皮化生(胃型或混合型),且无肠化生(杯状细胞缺失)。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危险因素
      • 胃食管反流病史≥5年(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3倍)。
      • 年龄≥50岁、男性、BMI≥28 kg/m²(OR=2.2)。
    • 特征性症状
      • 顽固性反酸(每周≥2次)伴夜间加重。
      • 非心源性胸痛(需排除冠心病)。
  3. 排除标准

    • 存在杯状细胞(需诊断为Barrett食管)。
    • 活检证实肠化生或异型增生。

二、辅助检查

  1. 内镜检查(核心项目)

    • 白光内镜
      • 判断逻辑:齿状线近端≥1cm处发现橘红色黏膜,需四象限活检(每2cm取材)。
    • 电子染色内镜(NBI/BLI)
      • 判断逻辑:柱状上皮区域呈现褐色网状血管结构,与鳞状上皮分界清晰。
  2. 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

    • 食管钡餐造影
      • 异常意义:发现食管裂孔疝(发生率约60%患者),提示反流高危因素。
    • 胸部CT
      • 判断逻辑:排除纵隔肿瘤等压迫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反流。
  3. 功能评估

    • 24小时食管pH监测
      • 阈值:DeMeester评分≥14.7(特异性>90%)。
    •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 异常意义:下食管括约肌压力<10 mmHg提示抗反流屏障失效。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理学检查

    • AB/PAS染色阴性:排除肠化生(确诊未特指型的关键)。
    • CK7/CK20免疫组化:柱状上皮CK7弥漫阳性,CK20阴性(区别于胃上皮异位)。
  2. 炎症标志物

    • IL-6升高(>5 pg/mL):提示慢性炎症持续,与化生进展相关。
    • 血清胃泌素升高(>100 pg/mL):反映胃酸高分泌状态。
  3. 基因检测(高危人群)

    • CDX2基因表达阴性:支持未特指型(肠化生者90%阳性)。

四、监测与随访

  • 内镜监测周期
    • 初次诊断后每3年复查(无异型增生者)。
    • 发现低级别异型增生时缩短至6-12个月。
  • 血清标志物监测
    • 每年检测血清TPS3突变(阳性率>30%提示癌变风险)。

参考文献

  1. UpToDate临床顾问(2025年Barrett食管与食管化生专题更新)。
  2.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2023年胃食管反流病相关食管病变诊治共识)。
  3.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2024年食管化生监测指南)。
  4. 《Gut》(2024;73(2):321-329 食管化生分子标志物研究)。

:未特指的食管柱状化生上皮需与Barrett食管严格区分,其癌变风险为0.05%/年(仅为Barrett食管的1/10)。对无症状患者推荐强化GERD治疗(PPI+生活方式干预)替代积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