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上皮异型增生Dysplasia of Barrett epithelium
编码DA23.1
关键词
索引词Dysplasia of Barrett epithelium、Barrett上皮异型增生、巴雷特上皮异型增生、Barrett上皮发育不良、巴雷特上皮发育不良、Barrett上皮高级别异型增生、巴雷特上皮高级别异型增生、Barrett上皮低级别异型增生、巴雷特上皮低级别异型增生
缩写BE异型增生、巴雷特异型增生
别名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巴雷特食管异型增生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0828 食管
XA1180食管上三分之一XA2BY3食管中三分之一XA8JT3胸部食管XA0TN5腹部食管XA0N03颈部食管XA4YW8食管重叠部位XA9CB6食管下三分之一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arrett上皮异型增生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Barrett上皮异型增生,也称为巴雷特上皮发育不良,是一种在Barrett食管(即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基础上发生的肿瘤性病变。其病理特征是局限于Barrett食管基底膜内的上皮细胞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异常增生。根据组织学变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Barrett上皮异型增生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类型。其中,低级别异型增生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细胞核增大、浓染以及核分裂象增多;而高级别异型增生则显示更为显著的细胞异型性和结构紊乱,包括腺体排列混乱、核极向丧失等,且被认为是进展为浸润性腺癌的风险更高。
病因学特征
-
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机制:
- 长期胃酸和其他消化液逆流入食管导致粘膜损伤及慢性炎症反应,促使原本的鳞状上皮逐渐被更耐酸的柱状上皮所替代。
- 持续性的胃酸暴露可引起柱状上皮进一步发生遗传物质改变,增加DNA突变率,从而诱发异型增生乃至恶性转化。
-
环境因素与生活方式:
- 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已被证实与Barrett食管及其后续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 肥胖亦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食管括约肌功能加剧胃食管反流现象。
-
遗传易感性:
- 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提示遗传背景在疾病发展中扮演一定角色。
- 特定基因变异(如TP53、CDKN2A)可能促进Barrett上皮向异型增生转变。
病理机制
-
上皮化生过程:
- 在反复受到刺激的情况下,正常鳞状上皮转变为具有分泌功能的柱状上皮,后者对酸性环境更具抵抗力但同时具备潜在恶变倾向。
-
异型增生演变:
- 从单纯化生到出现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的过程中,细胞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学异常,如细胞大小不一、核浆比例失调、多形核及多倍体形成等。
- 伴随这些变化的是基因表达模式的调整,特别是涉及细胞周期调控、凋亡抑制等方面的分子改变,最终可能导致癌症发生。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大多数患者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部分人可能会经历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如烧心、胸痛等。
- 当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症状,但这往往提示病情已较为严重。
参考文献:《中华消化内镜杂志》、《胃肠病学》等相关专业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