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上皮Barrett epithelium
编码DA23.0
关键词
索引词Barrett epithelium、Barrett上皮、巴雷特上皮、Barrett上皮,胃化生、Barrett食管上皮,肠上皮化生
别名巴雷特食管上皮、食管柱状化生上皮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0828 食管
XA1180食管上三分之一XA2BY3食管中三分之一XA8JT3胸部食管XA0TN5腹部食管XA0N03颈部食管XA4YW8食管重叠部位XA9CB6食管下三分之一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Barrett上皮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Barrett上皮,也称为巴雷特食管,是一种特殊的食管疾病,其特征为食管下段正常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这种变化通常出现在食管-胃交界处,形成周向分布的柱状化生上皮。最近的研究强调,从食管腺癌发生的角度来看,只有经过组织学证实存在肠化生(即有杯状细胞)的柱状上皮才能被称为Barrett上皮。
病因学特征
-
病理生理机制:
- 胃食管反流病(GERD):长期胃酸、碱性胆汁以及胰液等成分反流至食管下段,导致局部黏膜受损。这些消化液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破坏食管鳞状上皮,而再生能力强且更耐酸的柱状上皮则会进行修复。
- 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存在使得部分胃内容物更容易进入胸腔内的食管区域,增加了胃酸反流的风险,从而促进了Barrett上皮的发展。
-
危险因素:
- 慢性胃食管反流:反复或持续性的胃酸反流是Barrett上皮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 遗传倾向:尽管确切的遗传模式尚不明确,但家族史中有类似病变者患病风险较高。
- 环境因素:吸烟、肥胖、高脂肪饮食习惯等均被认为可能增加Barrett上皮的发生率。
病理机制
-
上皮转化过程:
- 食管远端原有的复层扁平鳞状上皮受到长期刺激后,逐渐转变为单层柱状上皮。在这一过程中,若伴有明显的肠型分化(如出现杯状细胞),则诊断为典型的Barrett上皮。
-
组织学改变:
- 柱状上皮具有更强的抵抗力,能更好地抵御胃酸侵蚀,但同时也增加了恶性转化的可能性,特别是当其表现出异型增生时,预示着更高的癌变风险。
- 伴随Barrett上皮形成的还有潜在的腺体结构异常,包括腺体扩张、分支增多及细胞极性丧失等现象。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无特异性症状:很多患者并无明显不适感,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心灼热、吞咽困难等症状。
- 并发症相关症状:如果并发了溃疡或狭窄,则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疼痛、出血甚至阻塞情况。
参考文献:上述信息综合自《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及相关专业文献报道。请注意,具体诊断和处理建议应由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