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小肠疾病Other specified Diseases of small intestine
编码DA9Y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small intestine、其他特指的小肠疾病
缩写其他特指小肠疾病、OTSD
别名其他明确的小肠病症、特定小肠问题、非典型小肠疾病
其他特指的小肠疾病(DA9Y)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诊断:小肠黏膜活检显示特异性病理改变(如炎症浸润、绒毛萎缩、溃疡形成),且排除已知特定小肠疾病(克罗恩病、乳糜泻等)。
- 影像学确诊:CT/MRI或小肠造影显示结构性异常(如肠壁增厚>3mm、管腔狭窄、瘘管形成),结合临床无法归类至已知疾病类别。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持续性消化道症状:腹痛(≥3个月)或腹泻(>4周)伴腹胀/体重减轻(>5%)。
- 排除已知疾病:
- 乳糜泻(血清抗tTG抗体阴性,HLA-DQ2/8阴性)。
- 克罗恩病(无节段性病变、裂隙状溃疡等特征)。
- 感染性肠炎(粪便培养/PCR阴性)。
-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
- 实验室异常:
- 贫血(Hb<110g/L)或低白蛋白血症(<30g/L)。
- 炎症标志物升高(CRP>10mg/L或ESR>30mm/h)。
- 内镜特征:胶囊内镜显示非特异性黏膜改变(糜烂、红斑),但不符合特定疾病模式。
- 实验室异常: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中任意一项+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金标准,需满足:
- 所有必须条件 + ≥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实验室筛查] A --> C[影像学检查] B --> D[血常规+生化] B --> E[粪便检查] C --> F[腹部超声] C --> G[CT/MRI] A --> H[内镜检查] H --> I[胃十二指肠镜] H --> J[胶囊内镜/小肠镜] J --> K[黏膜活检]
判断逻辑:
-
实验室筛查:
- 血常规异常(贫血)→ 提示慢性失血/营养不良
- 粪便隐血阳性+脂肪泻 → 指向吸收不良或黏膜损伤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显示肠壁增厚 → 需CT/MRI进一步量化(增厚>3mm为异常)
- CT发现淋巴结肿大+肠壁分层 → 提示炎症性病变
-
内镜检查:
- 胶囊内镜发现多发糜烂 → 需活检排除血管炎/药物性损伤
- 病变呈局灶性分布 → 与克罗恩病(连续性病变)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血红蛋白 | <110 g/L | 提示慢性失血(溃疡/肿瘤)或营养不良性贫血 | 铁剂补充 + 排查出血源 |
白蛋白 | <30 g/L | 蛋白质丢失性肠病或吸收不良 | 营养支持 + 肠外营养评估 |
C反应蛋白 | >10 mg/L | 活动性炎症(非特异性) | 需结合内镜评估炎症程度 |
粪便脂肪定量 | >7g/24h | 脂肪吸收不良(胰腺功能/胆盐缺乏) | 胰酶替代治疗 + 胆汁酸检测 |
粪便钙卫蛋白 | >50 μg/g | 肠道黏膜炎症活动 | 优先安排内镜检查 |
D-木糖试验 | 5h尿排出<4.5g | 近端小肠吸收功能障碍 | 分段活检评估绒毛结构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症状持续→排除已知疾病→获取组织/影像确诊证据。
- 关键鉴别:
- 内镜活检需排除:嗜酸性胃肠炎(嗜酸细胞>20/HPF)、淀粉样变(刚果红染色阳性)。
- 特殊注意:
- 免疫抑制患者需排查机会性感染(CMV、MAC)。
- 老年患者优先排除小肠肿瘤(增强CT+胶囊内镜)。
参考文献:
- WHO ICD-11临床实践指南(2023)
- ACG《小肠疾病诊断与管理指南》(2024)
- 《中华消化杂志》小肠疾病专家共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