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泻Coeliac disease
编码DA95
关键词
索引词Coeliac disease、乳糜泻、Gee病、Gee-Herter病、Heubner-Herter病、麦胶性肠病、非热带口炎性腹泻、季氏病、麦胶敏感性肠病、麸质敏感性肠病、特发性脂肪泻 [possible translation]、Thaysen病 [possible translation]、Herter Gee综合征 [possible translation]、Herter Gee综合征、Thaysen病、特发性脂肪泻、显微镜下肠炎、潜在乳糜泻、隐性乳糜泻、非难治性乳糜泻、难治性乳糜泻、成人麦胶性肠病、成人麸质性肠病、儿童麦胶性肠病、儿童麸质性肠病、成人特发性脂肪泻、Gee-Thaysen病、吉-赛氏病、婴儿特发性脂肪痢、儿童乳糜泻、CCD[儿童乳糜泻]、婴儿乳糜泻、婴儿非热带口炎性腹泻、儿童非热带口炎性腹泻、成人乳糜泻、ACD[成人乳糜泻]
同义词Gluten-sensitive enteropathy、Nontropical sprue、coeliac rickets、Gee disease、Gee-Herter disease、Heubner-Herter disease、celiac disease、Idiopathic steatorrhoea、Thaysen's disease、Herter Gee syndrome
缩写CCD、ACD
别名麸质不耐症、小麦敏感性肠病、谷蛋白过敏性肠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乳糜泻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乳糜泻,也称为麸质敏感性肠病,是一种由遗传易感个体摄入含麸质(存在于小麦、黑麦和大麦中)后引发的免疫介导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为小肠黏膜慢性炎症伴绒毛萎缩,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本病需通过血清学检测(如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及小肠活检确诊。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95%以上患者携带HLA-DQ2或DQ8单倍型,但仅少数携带者发展为临床疾病。
- 环境因素:麸质中的麦胶蛋白(尤其是α-麦胶蛋白)是必需触发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和早期麸质暴露可能影响疾病进程。
- 免疫机制:脱酰胺的麦胶蛋白肽段与HLA-DQ分子结合,激活CD4+ 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并引发黏膜损伤。
病理机制
- 小肠病变特征:
- 绒毛进行性萎缩(Marsh分级≥2级)伴隐窝增生
- 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25个/100个肠细胞)
- 吸收障碍机制:
- 绒毛萎缩直接减少吸收表面积
- 刷状缘酶(如乳糖酶、肽酶)活性降低
- 胆盐吸收不良导致脂肪泻
- 系统性影响:
- 自身抗体(抗tTG、抗DGP)可能引发肠外表现
- 慢性炎症状态增加淋巴瘤风险(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
临床表现
- 经典三联征:
- 慢性腹泻(脂肪泻)
- 体重减轻
- 营养缺乏(铁、叶酸、维生素D最常见)
- 非典型表现:
- 缺铁性贫血(无消化道症状)
- 代谢性骨病(骨痛、病理性骨折)
- 神经系统症状(周围神经病变、共济失调)
- 皮肤表现:
- 疱疹样皮炎(特异性皮肤表现,IgA沉积于真皮层)
- 儿童特征:
- 生长曲线偏离
- 青春期延迟
- 牙釉质发育缺陷
请注意,本内容整合了ICD-11分类原则(DA95.0)和2020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共识指南。具体诊断需结合血清学、基因检测(HLA-DQ2/DQ8)和十二指肠活检。严格无麸质饮食是唯一有效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世界胃肠病学组织乳糜泻指南(2020)、Lancet综述(2018)、ICD-11临床实践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