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小肠疾病Unspecified Diseases of small intestine
编码DA9Z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small intestine、未特指的小肠疾病
缩写小肠病、小肠疾病
别名小肠问题、小肠不适、小肠异常、小肠疾患、小肠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回肠--空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未特指的小肠疾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未特指的小肠疾病是指在临床上尚未明确诊断的小肠相关病变。这类疾病可以影响小肠的解剖结构、功能或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但具体病因或病理类型尚不明确。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等。由于病因不明确,这类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多种辅助检查方法,如影像学检查(腹部CT、MRI)、内镜检查(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和实验室检测(血液标志物)来进行综合评估。
二、医学定义
小肠是消化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食物的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其表面积巨大,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对于免疫防御也起到重要作用。当小肠受到损伤时,可能导致以下几类病理变化:
- 结构性改变:如肿瘤、息肉形成导致管腔狭窄或堵塞。
- 功能性障碍:如动力障碍引起的慢性便秘或腹泻。
- 免疫介导性病变:自身免疫反应引发的小肠炎症(例如乳糜泻)。
- 代谢性疾病:由于吸收不良导致的营养素缺乏(如维生素B12缺乏症)。
未特指的小肠疾病涵盖了上述各类病理变化中的某些情况,但由于具体病因不明,难以归类为某一特定类型的小肠疾病。这些疾病共同特征是对小肠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干扰,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
-
感染因素:
-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直接损害小肠黏膜屏障,引起炎症反应,破坏正常的消化吸收过程。例如,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和贾第鞭毛虫等微生物感染。
-
遗传倾向:
- 某些遗传缺陷可使个体易患特定类型的小肠疾病,比如HLA-DQ2/8基因变异与乳糜泻高度相关。然而,在未特指的小肠疾病中,具体的遗传背景可能尚未明确。
-
免疫调节失衡:
- 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或抑制均可导致小肠疾病发生发展。典型的例子是克罗恩病中的慢性炎症状态,但在未特指的小肠疾病中,免疫调节的具体机制可能不清楚。
-
环境因素:
- 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选择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小肠功能紊乱,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药物副作用:
-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对胃肠道产生毒性作用,间接诱发小肠问题。药物引起的病变可能在未特指的小肠疾病中占一定比例。
四、病因:常见原因
-
微生物感染:
- 包括细菌(如沙门氏菌)、病毒(诺如病毒)和寄生虫(贾第鞭毛虫),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这些感染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小肠炎症。
-
自身免疫反应:
- 机体将正常小肠成分误认为外来物质而发起攻击,典型表现为乳糜泻患者对抗麸质蛋白产生的异常免疫应答。然而,在未特指的小肠疾病中,具体的自身免疫机制可能尚未明确。
-
机械性损伤:
- 外伤、手术后并发症或者异物滞留都可能造成物理性损伤,进而引发局部炎症或瘢痕形成。这些损伤可能导致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
代谢异常:
- 如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影响肠道运动功能,导致便秘或其他消化不良症状。代谢异常可能在未特指的小肠疾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
肿瘤生长:
- 良恶性肿瘤均可占据空间并压迫周围组织,干扰正常的肠道运作。肿瘤可能是未特指的小肠疾病的一个潜在原因,但具体类型和位置可能不明确。
依据来源:《外科学》教科书、《消化内科诊疗指南》、ICD-11编码说明及相关文献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