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变应性胃炎Other specified Allergic gastritis
编码DA42.4Y
关键词
索引词Allergic gastritis、其他特指的变应性胃炎
缩写AG、Allergic-Gastritis
别名变应性胃炎、过敏性胃黏膜炎症
其他特指的变应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 高倍视野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20个/HPF(必需条件)
- 同时检出明确过敏原暴露史(食物/药物/添加剂)与症状的时序关联
-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特异性过敏原确认:
- 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阳性(针对明确致敏原)
- 过敏原激发试验诱发典型胃部症状(需在医疗监护下进行)
- 内镜特征:
- 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点状出血(排除NSAIDs等非过敏因素)
- 特异性过敏原确认:
-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阈值:
- 上腹痛(VAS评分≥4分)且与过敏原摄入时间关联(2小时内)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500/μL
- 免疫学指标:
- Th2型细胞因子谱(IL-4/IL-5/IL-13)显著升高(≥正常值3倍)
- 临床表现阈值: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树] --> B[过敏原检测] A --> C[内镜检查] A --> D[组织病理学] A --> E[实验室筛查]
B --> B1[皮肤点刺试验] B --> B2[血清特异性IgE] B --> B3[斑贴试验]
C --> C1[白光内镜] C --> C2[放大内镜] C --> C3[共聚焦显微内镜]
D --> D1[黏膜活检] D --> D2[嗜酸粒细胞计数] D --> D3[免疫组化染色]
E --> E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 E --> E2[血清总IgE] E --> E3[细胞因子谱分析]
判断逻辑解析:
- 过敏原检测:
- 皮肤点刺阳性(风团直径≥3mm)提示IgE介导型,需结合血清IgE定量
- 斑贴试验延迟阳性(48-72小时)支持细胞介导型过敏
- 内镜分级:
- 充血水肿(Grade I)→ 糜烂(Grade II)→ 出血(Grade III),严重度与嗜酸粒细胞浸润密度正相关
- 病理学关联:
- 嗜酸粒细胞>20个/HPF时需同步检测基底膜纤维化程度(Masson染色)
- 实验室组合:
- 血嗜酸粒细胞>500/μL + 血清总IgE>200 IU/mL → 提示系统过敏状态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 >500/μL | 提示过敏反应活跃,>1000/μL需排除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 完善骨髓穿刺+PDGFR基因检测 |
血清特异性IgE | >0.35 kUA/L | 确认特定过敏原致敏,数值越高预测临床反应风险越大 | 结合激发试验制定回避方案 |
IL-5 | >20 pg/mL | 反映Th2免疫极化,与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正相关 | 考虑抗IL-5生物制剂治疗难治病例 |
血清总IgE | >200 IU/mL | 非特异性过敏状态指标,儿童>100 IU/mL即有意义 | 需排除寄生虫感染及免疫缺陷 |
胃蛋白酶原I/II比值 | <3.0 | 提示胃黏膜萎缩进展(慢性化标志),需警惕恶变风险 | 每1-2年随访胃镜+病理 |
关键解读要点:
- 嗜酸粒细胞浸润是诊断核心,但需排除寄生虫感染、EGID等继发因素
- IL-5>20 pg/mL预示激素治疗抵抗,应早期评估生物制剂使用
- 胃蛋白酶原比值异常者需加强癌变监测(尤其合并肠化生患者)
四、诊断流程总结
- 初步筛查:过敏原检测 + 血嗜酸粒细胞计数
- 确诊步骤:胃镜活检(嗜酸粒细胞计数≥20/HPF)
- 分型评估:
- IgE介导型:皮肤点刺/血清IgE阳性 + 急性症状
- 细胞介导型:斑贴试验阳性 + 慢性炎症指标
- 并发症预警:胃蛋白酶原比值<3.0 → 启动萎缩性胃炎监测方案
参考文献:
- ACG Clinical Guideline: Gastrointestinal Allergic Disorders (2021)
- EAACI Position Paper: 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2020)
- UpToDate: Food Allergy Diagnosis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