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性十二指肠炎Lymphocytic duodenitis
编码DA51.2
关键词
索引词Lymphocytic duodenitis、淋巴细胞性十二指肠炎
缩写LDE
别名淋巴细胞性十二指肠病
淋巴细胞性十二指肠炎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学检查阳性:
- 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显示每高倍视野下有超过25个的小圆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轻微至中度的绒毛萎缩现象。
- 病理学检查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上腹部疼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常在饥饿时明显,夜间也可能出现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
- 恶心和呕吐(尤其是在进食后更为明显)。
- 消化不良(表现为早饱、腹胀、嗳气等症状,食欲减退)。
- 腹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慢性水样腹泻)。
- 体重下降(由于长期的消化不良和营养吸收不良,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
- 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
- 内镜下表现:
- 内镜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观察到撒盐样改变(淋巴管扩张)。
- 血液检查:
- 血常规可能显示贫血指标异常(如低血红蛋白、低铁饱和度)。
- 血清学检查可能发现特异性抗体升高(如抗麦胶蛋白抗体)。
- 影像学表现:
- 胃肠钡餐造影可能显示十二指肠壁增厚、黏膜皱襞增粗等改变。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的病理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支持条件中的至少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如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 内镜下表现(如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
- 实验室检查异常(如贫血、特异性抗体升高)。
二、辅助检查
-
内镜检查:
- 胃镜/十二指肠镜:
- 异常意义:发现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观察到撒盐样改变,有助于初步诊断。
- 判断逻辑:结合组织活检结果,明确病变性质。
- 胃镜/十二指肠镜:
-
影像学检查:
- 胃肠钡餐造影:
- 异常意义:显示十二指肠壁增厚、黏膜皱襞增粗等改变,支持诊断。
- 判断逻辑:结合内镜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病因(如肿瘤、溃疡等)。
- 胃肠钡餐造影:
-
血液检查:
- 血常规:
- 异常意义:贫血指标异常(如低血红蛋白、低铁饱和度),提示慢性炎症或营养吸收不良。
- 判断逻辑: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 血清学检查:
- 异常意义:特异性抗体(如抗麦胶蛋白抗体)升高,提示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
- 判断逻辑: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支持诊断。
- 血常规:
-
病理学检查:
- 组织活检:
- 异常意义:显著增多的小圆淋巴细胞浸润,伴有绒毛萎缩现象,是确诊的关键。
- 判断逻辑: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明确病变性质和程度。
- 组织活检: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理学检查:
- 组织活检阳性:直接确诊淋巴细胞性十二指肠炎。
- 异常意义:小圆淋巴细胞显著增多(>25个/HPF),伴有绒毛萎缩,是诊断的核心依据。
-
血液检查: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非特异性炎症标志。
- 贫血(低血红蛋白、低铁饱和度):提示慢性炎症或营养吸收不良。
- 血清学检查:
- 抗麦胶蛋白抗体(tTG-IgA)升高:提示对麦胶蛋白的免疫反应,支持乳糜泻相关性诊断。
- 叶酸、铁等维生素和矿物质水平降低:提示营养吸收不良。
- 血常规:
-
便常规:
- 脂肪泻:大便量增多,脂肪含量增高,提示小肠吸收功能障碍。
- 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慢性失血。
-
电解质检查:
- 低钾、低钠:提示电解质紊乱,常见于长期营养吸收不良的患者。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组织活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 辅助检查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为主,帮助排除其他病因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病原体特异性结果(如抗体滴度、营养素水平)。
权威依据:《中华内科杂志》、《美国胃肠病学会期刊》等相关专业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