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Intra-abdominal hernia
编码DD50.2
子码范围DD50.20 - DD50.2Z
关键词
索引词Intra-abdominal hernia
缩写IAH
别名腹腔内疝、内脏疝、腹膜内疝、腹腔疝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腹内疝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腹内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腹膜或肠系膜等结构的异常孔隙或裂隙移位至腹腔内的异常解剖位置。这些孔隙可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后天性因素(如手术、创伤)形成的薄弱区域。疝内容物(如小肠、大网膜)可能被包裹于腹膜形成的囊内,导致肠梗阻、绞窄等急症,需及时干预以避免肠坏死及感染性休克。
病因学特征
-
先天性因素:
- 胚胎期肠旋转与固定异常可遗留潜在的解剖缺陷,如十二指肠旁窝异常加深、肠系膜裂隙未闭或盲肠系膜未融合等。这些结构可能成为内脏移行的通道。
- 典型类型包括十二指肠旁疝、盲肠周围疝及网膜孔疝等。
-
后天性因素:
- 手术相关:腹部术后形成的异常间隙(如Roux-en-Y吻合后的系膜缺损、Billroth II式胃切除术后的肠系膜裂隙)是常见诱因。此类内疝多与术中解剖结构重建不彻底或愈合异常相关。
- 创伤与粘连:腹部外伤或炎症后粘连可能形成异常纤维束带,其与周围组织间的孔隙可成为疝环;腹腔内压力骤升(如剧烈咳嗽)可能促使脏器经此疝出。
- 慢性腹压增高:肥胖、慢性便秘、腹水等长期腹压增高因素可加剧先天性或术后薄弱区域的扩张,诱发疝形成。
病理机制
-
解剖基础:
- 先天性孔隙(如肠系膜裂隙)或后天性缺损(如术后粘连束带)构成疝环,其大小与弹性决定疝内容物的可复性及绞窄风险。
-
并发症发生机制:
- 机械性肠梗阻: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嵌顿后引发近端肠管扩张与蠕动障碍,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 绞窄性坏死:疝环压迫导致肠系膜血管循环障碍,引发肠壁缺血、坏死及穿孔,严重者可进展为脓毒症或多器官衰竭。
以上信息基于现有可靠资料整理而成,并非虚构或推测。对于具体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请咨询专业医师进行详细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