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十二指肠息肉Other specified Duodenal polyp
编码DA53.Y
关键词
索引词Duodenal polyp、其他特指的十二指肠息肉、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十二指肠Brunner腺错构瘤、十二指肠错构瘤性息肉 [possible translation]、Brunner腺瘤 [possible translation]、十二指肠错构瘤性息肉、Brunner腺瘤
缩写十二指肠息肉
别名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十二指肠非肿瘤性息肉、十二指肠炎性息肉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其他特指的十二指肠息肉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其他特指的十二指肠息肉是指在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突起性病变,但不属于常见的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这类息肉包括但不限于Brunner腺增生、Brunner腺错构瘤和错构瘤性息肉等。其组织学特征和病理机制因具体类型而异,需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分类。
病因学特征
- 遗传因素:部分息肉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例如某些错构瘤性息肉可伴随遗传性综合征(如Peutz-Jeghers综合征)。但不同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其他特指类型的遗传关联证据仍需进一步研究。
- 炎症刺激:慢性炎症或黏膜损伤可能促进息肉形成,例如长期胆汁反流或免疫介导的黏膜损伤(如克罗恩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息肉的直接关联尚未完全明确。
- 环境与生活习惯:高脂饮食、肥胖或代谢综合征可能通过影响黏膜微环境间接增加发病风险,但证据强度较结肠息肉弱。
- 其他疾病相关:胃肠道动力异常、慢性胰腺炎或胆道疾病可能通过机械或化学刺激参与息肉形成。
病理机制
- 息肉形成过程:
- Brunner腺增生:因Brunner腺体过度增殖形成黏膜隆起,多与慢性酸性环境或黏膜修复反应相关,通常为良性且无恶变倾向。
- Brunner腺错构瘤:由腺体、平滑肌和脂肪组织异常混合构成,属发育性结构紊乱,与胚胎期组织分化异常有关。
- 错构瘤性息肉:以间叶和上皮成分异常排列为特征,常见于遗传性综合征,其发生与特定基因突变(如STK11基因)相关。
-
解剖位置影响:十二指肠降部及球部因暴露于胃酸、胰酶等刺激,更易发生黏膜增生性病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多数患者无症状,常在胃肠镜检查中偶然发现。
- 较大息肉可能导致上腹饱胀、间歇性隐痛或进食后不适,偶见恶心、呕吐。
- 出血罕见,若发生多表现为粪便隐血阳性,极少数出现黑便。
-
并发症:
- 梗阻:息肉直径>2cm时可能引起不全性肠梗阻,表现为剧烈腹痛和呕吐。
- 出血:溃疡形成或表面糜烂可导致慢性失血,但大出血极少见。
- 癌变:Brunner腺相关息肉基本无恶变潜能;错构瘤性息肉癌变风险因潜在遗传背景而异,总体概率低于1%。
参考文献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权威医学期刊及相关专业网站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