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阑尾憩室Diverticulum of appendix, acquired
编码DB11.3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um of appendix, acquired、获得性阑尾憩室、阑尾憩室、获得性阑尾憩室,不伴并发症、获得性阑尾憩室,伴并发症
同义词appendicular diverticulum、diverticulum of appendix
缩写获得性憩室
别名阑尾袋状物、阑尾膨出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获得性阑尾憩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获得性阑尾憩室是指在阑尾壁上形成的向外突出的袋状结构,由于黏膜及黏膜下层通过肌层缺损处向外膨出形成。这种假性憩室缺乏完整肌层结构,其囊腔与阑尾管腔相通,允许内容物进入憩室内。与先天性真性憩室不同,获得性憩室多继发于后天性管壁结构改变,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与局部压力异常或退行性改变密切相关。
病因学特征
-
解剖基础:
- 阑尾壁先天性肌层发育薄弱或获得性肌层缺损是主要解剖基础。当管腔内压持续升高时(如粪石嵌顿、肠蠕动紊乱等),黏膜层易通过肌层裂隙向外疝出。
-
病理生理机制:
- 管腔梗阻导致的腔内高压是主要驱动因素,常见诱因包括粪石形成、淋巴组织增生或肿瘤压迫等
- 随年龄增长的管壁退行性改变(胶原代谢异常、弹性纤维减少)显著增加发病风险
- 慢性炎症反应可能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激活加速管壁结构破坏
-
诱发因素:
- 年龄因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年轻人高3-5倍
- 慢性炎症:反复阑尾炎发作可导致管壁纤维化及结构脆弱
- 腔内梗阻:粪石、寄生虫等造成管腔不完全梗阻
- 系统性疾病:硬皮病、Ehlers-Danlos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疾病患者易发
病理机制
-
组织变化:
- 典型病理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经肌层缺损处疝出,形成仅由黏膜、黏膜下层及浆膜构成的假性憩室
- 长期存在的憩室可发生囊壁纤维化、黏液变性,约20%病例伴有钙化灶
- 继发感染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微脓肿形成,重度炎症可导致浆膜层穿孔
-
并发症:
- 急性憩室炎(占并发症的60-70%)
- 穿孔伴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 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 继发性肠梗阻(炎症粘连或脓肿压迫所致)
临床表现
- 约75%病例无症状,多因其他腹部疾病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 特征性表现为右下腹间歇性钝痛,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
- 急性炎症期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占症状性病例的85%),压痛范围较典型阑尾炎更局限
- 穿孔时可出现板状腹、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 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12-18×10⁹/L),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