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胆固醇沉着症Cholesterolosis of gallbladder
编码DC10.4
关键词
索引词Cholesterolosis of gallbladder、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胆甾醇沉着病NOS、胆固醇贮积病NOS、增生性胆囊病、草霉状胆囊
同义词Strawberry gallbladder、gallbladder cholesterolosis、hyperplastic cholecystosis、cholesterosis NOS、cholesterolosis NOS、cholesterinosis NOS
缩写胆固醇沉着症、胆甾醇沉着病
别名cholesterosisNOS、cholesterolosisNOS、cholesterinosisNOS、Cholesterolosisofgallbladder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又称为草莓胆囊,是一种慢性胆囊炎的特殊类型。其特征在于大量的胆固醇酯颗粒沉积在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形成黄色小结节,外观类似草莓状。这种病理变化通常表现为胆囊壁的增厚和胆囊功能障碍。
病因学特征
-
胆汁成分异常:
- 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是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时,会析出并沉积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
- 高胆固醇饮食、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都可能导致胆汁成分异常,进而促进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
激素水平异常:
- 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影响胆汁的成分。例如,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从而提高胆固醇沉着的风险。
-
生活方式因素:
-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特别是不吃早餐,会导致胆囊内胆汁滞留时间延长,增加胆固醇结晶的机会。
- 缺乏运动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增加胆囊胆固醇沉着的风险。
-
遗传因素:
-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胆囊胆固醇沉着症。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病理机制
-
胆囊黏膜改变:
- 在胆囊胆固醇沉着症中,胆固醇酯颗粒沉积在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形成黄色的小结节。这些结节可以单发或多发,有时会融合成片状。
- 黏膜上皮细胞因长期受到胆固醇结晶的刺激而发生增生,导致胆囊壁增厚。
-
胆囊功能障碍:
-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会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这不仅会引起消化功能下降,还可能进一步促进结石或息肉的形成。
-
胆囊结石和息肉:
- 长期的胆固醇沉积可能导致胆囊结石或息肉的形成。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可能会堵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息肉脱落嵌顿于壶腹部则可能引发胰腺炎。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上腹不适和疼痛。
-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胆囊结石或肝功能异常。
- 极少数情况下,胆囊胆固醇沉着症可引起急性胆囊炎或胰腺炎。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