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肥厚型心肌病Unspecified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编码BC43.1Z
关键词
索引词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未特指的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特发性心肌肥大、特发性肥厚性心肌病
缩写HCM
别名肥厚性心肌病、心脏肌肉肥厚症、心肌肥厚症
未特指的肥厚型心肌病(BC43.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壁最大厚度≥15 mm(或≥13 mm伴阳性家族史),且无其他可解释的心肌肥厚原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
-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延迟钆增强(LGE)显示心肌纤维化,结合室壁肥厚特征。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结构异常:非对称性心室间隔肥厚(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比≥1.3)。
- 排除继发性因素:
- 收缩压<140 mmHg(排除高血压性心肌肥厚)。
- 主动脉瓣跨瓣压差<20 mmHg(排除主动脉瓣狭窄)。
- 症状或体征:至少符合一项典型表现(劳力性呼吸困难、晕厥、SAM征相关杂音)。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心电图异常:
- 深度倒置T波(≥3 mm,尤其侧壁导联)。
- 左心房扩大(P波时限>120 ms)。
- 家族史:一级亲属确诊HCM或猝死史。
- 基因检测:检出致病性肌小节基因突变(如MYH7、MYBPC3)。
- BNP/NT-proBNP升高:>100 pg/mL(提示心功能不全)。
- 心电图异常:
-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金标准,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结构异常+排除继发因素)。
- ≥2项支持条件(如心电图异常+BNP升高)。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电生理检查] A --> D[实验室检查] B --> B1[超声心动图] B --> B2[心脏磁共振CMR] B --> B3[冠状动脉CTA] C --> C1[12导联心电图] C --> C2[24小时动态心电图] C --> C3[电生理检查] D --> D1[BNP/NT-proBNP] D --> D2[肌钙蛋白] D --> D3[基因检测]
判断逻辑:
-
超声心动图:
- 阳性标准:室间隔厚度≥15 mm,或SAM征导致LVOT压差≥30 mmHg。
- 逻辑:首选筛查工具,评估肥厚分布及血流动力学。
-
心脏磁共振(CMR):
- 阳性标准:LGE显像>左心室质量15%提示纤维化。
- 逻辑:超声结果不明确时,精准量化纤维化及非对称肥厚。
-
心电图:
- 异常解读:
- 深倒置T波(I/aVL/V5-V6导联)→ 特异性95%。
- 异常Q波(下壁/侧壁)→ 需排除心肌梗死。
- 逻辑:阴性结果可排除晚期HCM(敏感性>90%)。
- 异常解读:
-
动态心电图:
- 阳性标准:检出非持续性室速(NSVT)或房颤。
- 逻辑:识别猝死高危患者(NSVT使风险增加8倍)。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BNP/NT-proBNP:
- >100 pg/mL:提示舒张功能障碍或心衰,需强化利尿治疗。
- >400 pg/mL:预示5年心源性死亡风险增加2倍。
-
高敏肌钙蛋白(hs-cTn):
- 持续>14 ng/L:提示微循环缺血,需评估冠脉病变。
- 急性升高:需排除心肌梗死(HCM患者心梗风险为常人3倍)。
-
基因检测:
- MYH7/MYBPC3突变阳性:
- 指导家族筛查(50%亲属携带率)。
- 突变类型决定猝死风险(如MYH7-p.Arg403Gln高危)。
- MYH7/MYBPC3突变阳性:
-
电解质与肾功能:
- 血钾<3.5 mmol/L:增加心律失常风险,需补钾。
- eGFR<60 mL/min:禁用肾毒性药物(如NSAIDs止痛)。
四、总结
- 确诊核心:超声/CMR显示非继发性心肌肥厚(≥15 mm)。
- 关键辅助检查:
- 超声心动图(首选)→ CMR(精准评估)→ 动态心电图(风险评估)。
- 实验室重点:
- BNP监测心功能,基因检测指导家族管理。
- 禁忌:避免使用正性肌力药(如地高辛)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
参考文献:
- 《2020 AHA/ACC肥厚型心肌病管理指南》(Circulation)
- 《2022 ESC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共识》(European Heart Journal)
-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