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Lower limb varicose veins
编码BD74.1
子码范围BD74.10 - BD74.1Z
关键词
索引词Lower limb varicose veins
缩写XZJMQZ
别名腿静脉曲张、小腿静脉曲张、静脉曲张、静脉扩张、Varicose-Veins-of-Lower-Extremities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发生部位
XA76A3 下肢静脉
XA1XM3
内侧缘静脉XA5D60
胫后静脉XA8657
趾足底静脉XA59H1
大隐静脉XA2073
小隐静脉XA8LE8
股前皮静脉XA74K2
旋股外侧静脉XA4EV7
足底皮静脉弓XA3QX9
股静脉XA0L88
足底外侧静脉XA7ND7
跖静脉XA23R2
指总静脉XA4L08
外侧缘静脉XA4930
腓静脉XA8HR9
旋髂浅静脉XA3E41
股深静脉XA4CQ8
胫前静脉XA08Q1
腘静脉XA85B7
足底内侧静脉XA8PZ9
旋股内侧静脉XA8RN9
足底深静脉弓XA8WJ3
副隐静脉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下肢静脉曲张是慢性静脉疾病的典型表现,其特征为下肢浅表静脉病理性扩张、迂曲。病理基础在于静脉壁结缔组织结构异常伴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逆流和静脉高压。病变早期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和网状静脉显现,随病程进展出现肉眼可见的扭曲静脉团块。该疾病存在进行性发展特征,晚期可并发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虽然可见于各年龄段,但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性别分布趋于均衡。
病因学特征
-
静脉壁结构异常与瓣膜功能障碍
- 先天性静脉壁结缔组织缺陷导致血管张力下降,联合瓣膜发育异常(瓣叶薄弱、游离缘伸长)是核心病理基础。获得性瓣膜损伤(如血栓后改变)可加重反流。
- 瓣膜关闭不全使血液在重力作用下逆向流动,形成"喷射性反流",导致静脉管腔进行性扩张。
-
静脉高压状态
- 直立姿势相关的静水压增高是主要诱因,职业性长期站立使发病率增加3倍。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可使下肢静脉压升高至300-400mmH2O。
- 慢性腹压增高(便秘、慢性咳嗽)通过阻碍髂静脉回流间接升高下肢静脉压。
-
遗传易感性
- 家族性聚集现象明显,一级亲属患病者发病风险增加2-4倍。与FOXC2、TIE1等基因多态性相关。
-
血流动力学因素
- 腓肠肌泵功能衰竭(如神经肌肉疾病)削弱静脉回流动力,肌肉收缩时最高压力可从正常200mmHg降至50mmHg。
-
激素与代谢因素
- 孕激素通过降低静脉壁胶原蛋白合成促进血管扩张,妊娠晚期发病率可达40%。肥胖(BMI>30)使患病风险增加1.5倍。
病理机制
-
静脉重构过程
- 持续静脉高压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降解细胞外基质,导致静脉壁弹性纤维断裂和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
- 瓣膜窦部扩张使瓣叶对合不良,反流血液冲击引发瓣膜边缘纤维化,形成恶性循环。
-
微循环障碍
-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纤维蛋白原外渗,形成"纤维蛋白袖套"阻碍物质交换,最终引发脂性硬皮病和静脉性溃疡。
- 炎症细胞浸润释放TNF-α、IL-6等细胞因子,加重组织损伤和疼痛敏感性。
-
血流动力学紊乱
- 反流分数超过30%时出现症状性血液淤积,直立位反流持续时间超过500ms提示严重瓣膜功能不全。
- 浅静脉系统容积负荷过载导致筋膜下间隙压力升高,引发"筋膜室综合征"样改变。
临床表现
-
体征演进
- CEAP分期:C1(毛细血管扩张)→C2(静脉曲张)→C3(水肿)→C4(皮肤改变)→C5(愈合溃疡)→C6(活动性溃疡)
- 特征性体征: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Couplé征(踝部毛细血管扩张)、Homan征(血栓性浅静脉炎时阳性)
-
症状谱系
- 早期:直立性沉重感(傍晚加重)、蚁行感、短暂性水肿(抬高患肢缓解)
- 进展期:灼痛性硬结(血栓性浅静脉炎)、湿疹样皮炎、白色萎缩征(atrophie blanche)
- 晚期:自发性出血(曲张静脉壁变薄)、溃疡周边含铁血黄素沉积
参考文献:上述内容基于对权威医学资料的综合整理而成,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学》教材及相关专业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