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

更新时间:2025-06-22 00:15:48
编码BD74.3
子码范围BD74.30 - BD74.3Z

关键词

索引词Venous leg ulcer
同义词Varicose ulcer、Stasis ulcer、Gravitational ulcer、leg ulcer NOS、腿部溃疡NOS、淤积性溃疡、静脉曲张溃疡、重力性溃疡
缩写VLU
别名小腿溃疡、脚踝溃疡、下肢静脉高压溃疡、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溃疡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
--左侧
--双侧
--右侧
发生部位
XA76A3 下肢静脉
XA1XM3内侧缘静脉
XA5D60胫后静脉
XA8657趾足底静脉
XA59H1大隐静脉
XA2073小隐静脉
XA8LE8股前皮静脉
XA74K2旋股外侧静脉
XA4EV7足底皮静脉弓
XA3QX9股静脉
XA0L88足底外侧静脉
XA7ND7跖静脉
XA23R2指总静脉
XA4L08外侧缘静脉
XA4930腓静脉
XA8HR9旋髂浅静脉
XA3E41股深静脉
XA4CQ8胫前静脉
XA08Q1腘静脉
XA85B7足底内侧静脉
XA8PZ9旋股内侧静脉
XA8RN9足底深静脉弓
XA8WJ3副隐静脉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下肢静脉性溃疡,又称为老烂腿,是一种由于慢性外周静脉高压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小腿脚踝和小腿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这类溃疡通常与下肢慢性周围静脉功能不全(CPVFI)相关联,表现为浅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局部组织营养不良、缺氧以及水肿等病理改变。此外,下肢静脉曲张及脂肪性皮肤硬化症也是其常见伴随症状。


病因学特征

  1. 静脉系统病变

    • 浅静脉系统:原发性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引起浅静脉高压的主要原因。当大隐静脉瓣膜功能失调时,大量血液逆流至浅静脉中,使得浅静脉压力增高。
    • 深静脉系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会导致深静脉内压升高。如果交通静脉瓣膜功能正常,则可以阻止高压血液进入浅静脉;但若交通静脉瓣膜受损或长期承受高压状态,则部分高压血液将通过交通静脉流入浅静脉系统,进一步加剧浅静脉高压状况。
    • 交通静脉系统:交通静脉连接着浅深两套静脉网络,在调节血流方向方面起重要作用。当其自身发生瓣膜关闭不全时,会促进血液从高压区域向低压区域流动,加重局部静脉淤滞现象。
  2. 血液循环障碍

    • 下肢远端血液循环不良是诱发静脉性溃疡的关键因素之一。肢体末端微循环障碍不仅影响了氧气及营养物质向组织细胞输送效率,还妨碍了代谢废物的有效清除,从而引发局部皮肤损伤并难以愈合。
    • 长期站立或久坐不动也会增加下肢静脉压力,促使血液积聚于下肢静脉内,进而形成静脉高压环境。
  3. 其他潜在诱因

    • 遗传因素:家族史中存在类似病症者患病风险较高。
    • 生活习惯:肥胖、缺乏运动、长时间站立工作等因素均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 疾病状态: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并发血管并发症,包括下肢静脉溃疡。同时,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间接导致下肢静脉问题恶化。

病理机制

  1. 静脉高压对组织的影响

    • 持续存在的静脉高压状态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液体外渗增多,造成皮下组织水肿。长期水肿会损害皮肤屏障功能,降低抵抗力,易受外界刺激而破损。
    • 高压环境下,淋巴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局部肿胀情况,阻碍伤口修复过程。
  2. 皮肤营养不良

    • 由于持续性的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出现萎缩变薄现象。这种情况下,任何轻微创伤都可能导致皮肤破裂,并且很难自行恢复。
    • 淤血状态下产生的自由基和其他有害物质堆积在皮肤中,加速老化过程,削弱其防御能力。
  3. 炎症反应

    • 受损部位常伴有慢性低度炎症,表现为红斑、硬结及疼痛等症状。这些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能够破坏胶原蛋白结构,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延缓创面愈合速度。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溃疡位置:多见于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尤其是内外踝附近或足靴区。
    • 外观形态:溃疡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边缘清晰或模糊,底部可见肉芽组织覆盖。
    • 伴随体征:患肢可能出现色素沉着(棕色或黑色)、皮肤硬化干燥甚至纤维化,严重时伴有湿疹样改变。
    • 自觉症状:轻度至中度疼痛,尤其是在行走后加重;少数病例伴有瘙痒感。

参考文献:上述信息基于权威医学资料整理而来,未直接引用具体出版物。对于更详细的学术探讨,请查阅《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相关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