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不少人会碰到嘴唇内侧长小颗粒的情况,有的疼、有的磨嘴,还有的反反复复。这类现象通常和三类非肿瘤性问题有关,得结合具体特征来区分。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主要是1型)感染是常见的病毒性口腔问题,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复发。刚开始是一簇簇透明小水疱,容易破溃形成溃疡,伴随局部灼痛感。
临床特征:
- 好发在嘴唇内侧靠近牙龈的位置;
- 米粒大小的透明水疱,破溃后会形成盖着黄色假膜的溃疡;
- 部分人会出现低烧、下巴淋巴结肿大。
处理建议: 保持口腔清洁能辅助缓解症状,可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漱口。若3天内症状没改善,或持续发热,要及时就诊。患者需注意餐具分开使用,避免通过唾液传播病毒。
皮脂腺异位症
这是先天性的皮脂腺增生,属于正常生理变异。典型表现是黄白色小疙瘩(直径1-3毫米),表面光滑、无痛痒,多在下唇内侧三角区。
临床特征:
- 摸起来有点硬,挤压时可能排出乳白色皮脂;
- 单发或多发,表面有蜡样光泽;
- 通常没有疼痛或瘙痒感。
处理建议: 一般不用特殊治疗,避免反复摩擦刺激即可。若因美观需求处理,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口腔科评估,可选冷冻、激光等物理治疗方式。
黏液腺囊肿
因外伤(如咬唇、烫伤)导致唾液腺导管破裂,黏液积聚形成的假性囊肿。典型表现是半透明蓝紫色小肿块(直径多小于5毫米),有“破裂-愈合”的周期性特点。
临床特征:
- 常出现在局部创伤后1-2天内;
- 肿物质地柔软有弹性,表面像果冻样半透明;
- 好发于下唇内侧或舌尖部位。
处理建议: 约60%病例能在2-4周内自行吸收,局部热敷或温盐水漱口可促进恢复。若囊肿持续增大影响进食、发音,需及时就诊行囊肿摘除术。
异常肿物的观察与就医标准
发现嘴唇内侧异常突起时,可通过以下指标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干预:
- 生长速度:24小时内体积快速增大或颜色加深;
- 症状变化:出现持续性疼痛、吞咽困难或张口受限;
- 复发频率:同一部位每年复发超过3次。
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 别用尖锐物体挑刺、挤压肿物;
- 少吃过烫、辛辣食物;
- 用软毛牙刷,避免损伤黏膜;
- 急性肿胀期可间歇性冰敷缓解(每次不超过15分钟)。
口腔黏膜的异常变化能反映全身健康状况,碰到嘴唇内侧小颗粒不用慌。掌握基础鉴别知识、科学观察,再配合规范诊疗,就能维护好口腔健康。若无法明确诊断或出现警示症状,要及时到口腔科或皮肤科就诊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