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牙齿被撞、磕到,或者咬到硬东西(比如坚果、骨头)时,看似结实的牙齿其实正在经历“内部震动”。连接牙齿和牙槽骨的牙周膜,就像把牙齿固定住的“弹性绷带”——它能缓冲日常咀嚼的压力,但如果外力超过承受极限(大概相当于中等力度咬苹果的力量,约45牛顿),就会触发连锁反应:微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导致牙齿松动;严重的还会让牙根裂开或牙槽骨出现细微裂纹,这些损伤往往需要拍三维CT才能看清楚。
疼痛背后的“炎症连锁反应”
嚼东西时的剧痛不是简单的“伤口报警”。受伤的牙周组织会释放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物质,这些物质一边刺激神经产生痛感,一边让局部血管扩张、渗液,导致红肿热痛。更要注意的是,如果牙髓(牙齿里面的“神经血管束”)缺血超过6小时,可能就会不可逆损伤。现在用激光多普勒检测牙髓血流,能早期判断牙髓有没有活力,帮医生选对治疗方案。
分级应对的“黄金步骤”
紧急处理三要点
- 及时复位牙齿:受伤后30分钟内复位,成功率能到92%。操作时用消毒纱布裹住患牙,顺着脱位的反方向轻轻推回去,直到牙齿回到原来的咬合位置(比如上下牙能对齐)。
- 暂时固定:用特制夹板把受伤的牙和旁边健康的牙绑在一起,让牙齿保持轻微活动度(0.2-0.5毫米),这样最利于组织修复。
- 尽早冰敷:受伤15分钟内开始间歇性冰敷,每次15分钟,间隔10分钟,能降低局部代谢率,减少出血和肿胀。
现代诊疗的“精准帮手”
现在有锥形束CT(CBCT)能拍出三维牙齿影像,精准看到牙根有没有裂、牙槽骨有没有缺;针对牙髓损伤,显微根管治疗的成功率超过95%——用超声工具彻底清理根管里的脏东西,再用生物陶瓷材料封好根尖,促进愈合。
家庭护理的“科学细节”
用药与清洁
要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有些新型药止痛效果好,对胃刺激更小);局部可以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它能持续12小时维持口腔菌群平衡。
饮食要“软”且“温”
半流质饮食可以分三层:底层是米粥、蛋羹这类好消化的基础食物,中层是果蔬泥补充维生素,顶层是鱼肉泥、豆制品提供蛋白质。别吃超过55℃的热食(比如刚煮好的粥)或低于5℃的冷饮(比如冰可乐),避免刺激受伤部位。
日常观察要“细致”
可以记个观察笔记,重点看这几点:牙齿有没有更松(比如用舌头舔能感觉到晃动更明显);牙龈颜色是不是红得多、白得少;轻轻敲牙齿,对比上下左右的痛感有没有不一样。如果一直自己痛(没碰也痛)或者牙齿变色(比如变灰、变黑),可能要做根管治疗。
预防才是“最好的治疗”
运动时戴定制的运动护齿套,能让牙外伤风险下降76%——这种两层凝胶的护齿套,撞到的时候能吸收80%以上的冲击力。有夜磨牙习惯的人,用数字化方法分析咬合情况,做定制的咬合垫,能预防长期磨牙对牙齿的慢性损伤。
牙齿受外力损伤后,及时复位、固定和护理能最大程度保留牙齿功能,但更关键的是“防患于未然”——运动戴护齿套、夜磨牙用咬合垫,这些简单的方法就能大大减少牙齿受伤的风险。毕竟,牙齿的“健康防线”,从来都是“预防大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