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是牙龈上常见的肿块,大多和牙周炎症“绑”在一起,想防住它、处理好它,得先搞清楚它的“来头”,再做好日常维护。
牙龈瘤为啥会“冒”出来?
牙龈瘤其实是牙龈及周围组织的慢性增生问题,根儿就在“牙周炎症”——有研究发现,约68%的牙龈瘤患者,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牙周袋”(缝隙)深度超过了4毫米。简单说,就是牙齿上的菌斑、牙结石堆得太多,天天刺激牙龈,慢慢就“憋”出肿块了,就像口腔里藏了堆“脏东西”,长期磨牙龈,最后“磨”出增生。
炎症发作时,先控炎再处理
如果牙龈出现红肿、疼痛、刷牙出血这些炎症表现,得先把炎症“压下去”。这时候别自己随便吃药,一定要找医生——通常会用局部冲洗配合药物,但具体方案得听专业指导,毕竟每个人的炎症程度不一样。
日常刷牙,得“精准”不“应付”
想防牙龈瘤,日常清洁是“第一道防线”,记住“3-2-1”原则:饭后3分钟内赶紧刷牙,每天刷2次,用“巴氏刷牙法”(刷毛和牙龈呈45度角,轻轻颤动着刷,别太用力戳牙龈)。再配合含氟牙膏和牙缝刷——牙缝刷能清掉牙刷碰不到的牙缝里的菌斑,含氟牙膏还能帮牙齿“加固”。每周可以用次菌斑显示剂(能把菌斑染成颜色),看看有没有没刷干净的“盲区”,确保每个角落都清到。
什么时候得做手术?
如果牙龈瘤长得太大(超过1.5厘米),或者已经拽得牙齿松动,就得考虑微创手术了。现在常用激光手术,既能精准切掉肿块,还能减少出血、帮助牙龈修复。术后前3天可以用冰袋冷敷消肿,再用医生开的口腔护理产品帮伤口愈合,恢复会更快。
防复发,得做“三件事”
牙龈瘤最怕“卷土重来”,想彻底防住,得做好这三点:
- 定期查牙周:每6个月找牙医做次专业检查,及时清掉牙结石(自己刷不掉的硬结石);
- 调咬合:如果牙齿排列不整齐,或者咬东西时老“磕”到牙龈,要早做矫正或调整,减少局部创伤;
- 补营养:多吃点含维生素C(比如橙子、猕猴桃)和锌(比如瘦肉、坚果)的食物——这些营养能帮牙龈增强修复能力,就像给牙龈“加个护盾”。
自己能测的“牙龈健康信号”
平时多观察牙龈的“小信号”,早发现问题:
- 安全信号:牙龈是健康的粉红色,刷牙、咬苹果都不出血;
- 预警信号:牙龈有点“退缩”(牙齿看起来变长了),或者刷牙后刷毛上有牙龈的痕迹;
- 危险信号:牙龈上的肿块突然快速长大,或者有持续2周以上不好的溃疡——这时候别拖,赶紧找牙医。
其实,牙龈瘤的核心逻辑很简单:“炎症是源头,清洁是关键,维护是根本”。只要日常认真刷牙、用对方法,定期找牙医清牙结石,就能把牙龈瘤的“苗子”掐掉;就算长了肿块,早发现早处理,也能很快恢复。口腔健康不是“治一次就完”,而是要像“养植物”一样,天天浇水、定期施肥——坚持长期维护,才能让牙龈一直保持健康。要是发现牙龈上有异常肿块,别自己瞎猜,赶紧找专业牙医做检查,定制适合自己的方案,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