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疼痛其实是身体的一种防御信号,背后是牙齿结构被破坏与神经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口腔里的细菌平衡被打破,一些致龋菌会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酸,慢慢腐蚀牙釉质的晶体结构。
龋病进展的生物力学过程
牙釉质被腐蚀(脱矿)是从表面微小的晶体结构破坏开始的。如果牙菌斑堆积超过48-72小时,局部pH值一直低于5.5,牙釉质里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就会开始溶解。这时候牙齿表面会出现白垩色小斑点,虽然人没什么感觉,但已经有微小缝隙让牙本质小管暴露了。
随着龋洞变深,牙本质小管里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会变成细菌侵入的通道。等刺激传到牙髓(牙神经),A-δ神经纤维会快速传递尖锐疼痛。这时候是可逆性牙髓炎,遇到冷热会瞬间痛一下,一般不超过5秒。
炎症介质介导的疼痛放大效应
如果龋洞很深引发不可逆性牙髓炎,炎症会让身体释放很多神经肽(比如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这些物质会降低痛觉“门槛”,还会通过轴突反射让血管扩张、渗出血浆。具体表现就是自己突然疼起来,一阵一阵的,晚上会更疼。
牙髓腔是封闭空间,炎症会让里面的压力升高(正常5-10mmHg,发炎时能到50mmHg以上),压迫神经末梢导致持续钝痛。到了根尖周炎阶段,前列腺素等炎症物质会刺激骨膜上的感受器,咬东西时会有明显痛感,而且能准确指出是哪颗牙。
动态监测与分级干预策略
通过疼痛特点能初步判断病变程度:1. 冷热敏感:可能是牙本质暴露或浅、中龋;2. 自发痛/夜间痛:提示牙髓不可逆损伤;3. 咬合胀痛:提示根尖周组织受累。
基础防护措施包含:
- 物理防护:用含1450ppm氟离子的牙膏刷牙
- 行为干预:控制进食频率,单次吃的时间别超过20分钟
- 化学防护:定期用0.12%的氯己定含漱液漱口
临床治疗要遵循阶梯原则:
- 早期龋损:再矿化治疗(含钙磷制剂+氟化物)
- 中龋阶段:间接盖髓术保护牙髓活力
- 深龋处理:分次去腐或选择性去龋技术
- 牙髓炎变:根管治疗清除感染源
研究发现,每6-12个月做一次口腔检查,能让龋齿发生率降低40%。早期微小龋损通过专业涂氟能再矿化修复,避免侵入性治疗。现在的补牙技术能用生物相容材料精准填充,微创治疗能保留更多健康牙体组织。
缓解牙痛的关键是消除病因,不是只止疼。如果出现持续性牙痛,及时就医做温度测试、电活力检测及影像学评估很重要。预防要贯穿一辈子,小时候建立定期涂氟习惯,成年后用巴氏刷牙法加牙间刷辅助,形成系统性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