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咱们生活里最常见的外感病,每个人症状可能都不太一样。中医通过几千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辨证分型的方法,能帮大家针对性缓解症状、调理体质。
感冒分三种,症状各不同
风寒感冒:典型表现是怕冷很明显,发烧倒不严重,鼻塞流清鼻涕,浑身酸痛,咳清稀的痰。主要是寒邪伤到了身体表面,阳气被挡住了。可以用生姜、葱白这些食材调理,注意环境温度别忽冷忽热。
风热感冒:主要症状是嗓子疼、发烧比较厉害,鼻涕黄稠,口渴想喝凉的。舌头红、舌苔黄,摸脉跳得比较快。可以用薄荷、菊花这些辛凉的食材,但脾胃虚寒的人要慎用。饮食选梨、百合这些清润的。
暑湿感冒:常出现在又热又潮的天气里,表现为头和身子像裹了层湿衣服一样沉,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胸口闷、不想吃饭,舌苔白腻。要祛湿解表,可以用藿香、佩兰这些食材。饮食要清淡利湿,比如冬瓜、薏苡仁这些。
自己怎么测症状?
- 体感评估:记清楚自己是更怕冷还是更发烧,这种感觉持续了多久;
- 分泌物观察:看看鼻涕是清的还是黄稠的,痰是什么样的;
- 舌象分析:对着镜子看看舌头颜色,舌苔是厚还是薄、干还是润;
- 伴随症状:有没有头痛、嗓子疼、关节酸这些情况。
居家护理要注意这5点
- 环境调控:室温保持在22-25℃,湿度50%-60%,定时开窗通风;
- 饮食管理:根据症状选饮食,寒证吃点温热的流质(比如姜茶),热证吃清润的半流质(比如梨汤);
- 症状监测:记好体温和症状的变化,比如今天烧到多少度,症状有没有加重;
- 中医外治:比如泡脚、按穴位这些方法要正确用,知道哪些人不能用(比如孕妇、血糖高的人要注意);
- 用药提醒:中成药要辨证使用,不要自己乱吃。
现代中医怎么用?
虽然《伤寒论》里的老方子现在还在用,但现代人的体质和以前不一样了,用的时候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调整药方,最好找中医师帮着制定个性化方案。针灸得让专业医生做,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合谷这些。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孕妇感冒尽量不用药,优先用非药物方法;老人要多注意体温和呼吸情况;儿童感冒要特别注意护理;有慢性病的人(比如糖尿病患者)要盯着基础病的指标,比如血糖有没有波动。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赶紧就诊:
- 发烧超过39℃,持续24小时都不退;
- 呼吸一直很快,每分钟超过24次;
- 意识不清楚,比如老想睡觉、说胡话;
- 原来的症状越来越重。
中医治疗讲究“三因制宜”,就是根据季节、地方、个人体质来治。第一次看感冒最好去正规医院让中医辨证,建个健康档案。感冒虽然能自己好,但辨证准了能好得更快,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