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影响全球近一半成年人的慢性炎症,想控制好它,得先明白:治疗不是“一次解决”,而是从基础护理到精准干预的阶梯式过程,每个阶段都有重点。
基础治疗:给牙齿做深度清洁
基础治疗的核心是“深度清洁”——也就是医生常说的洁治(洗牙)和刮治,这两步能彻底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龈下的牙菌斑、牙结石。研究发现,龈下刮治加上根面平整,能除掉90%以上藏在牙龈下的致病菌,但做完后得定期维护。日常护理要选软毛或中软毛的磨毛牙刷,用巴氏刷牙法(把牙刷倾斜45度刷牙龈沟);后牙区的牙缝用牙缝刷比传统牙线更方便,还能减少牙龈退缩的风险。用电动牙刷的人,牙菌斑控制得更好,选有压力感应的款,避免用力过大伤牙龈。
药物治疗:精准抗菌,维持菌群平衡
局部用的缓释抗菌药是现在药物治疗的重点。有些局部用的抗菌凝胶能在牙周袋里慢慢释放药效,比吃抗生素更不容易打乱肠道菌群。一定要先做牙周检查和菌检测,再决定用什么药——《牙周病学杂志》的研究证实,盲目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滋生。一些含植物提取物(比如茶树油)的漱口水,既能控制炎症,又能保持口腔里的菌群平衡。
手术治疗:帮牙周组织“重建”
如果牙周袋深度超过6毫米,或者牙龈下面的骨头缺了,就得做引导组织再生术(GTR)。现在用的生物材料能更好地让骨头长回来,3D打印的屏障膜还能刚好贴合骨头缺损的形状。对于严重的情况,激光辅助的手术能减少出血,伤口好得也更快。术后要注意别用手术的那边嚼硬东西,避免伤到伤口。
治疗后的终身维护:别让牙周炎“复发”
基础治疗做完,定期找医生维护特别重要。研究发现,坚持定期维护的人,牙周炎复发的概率要低很多。日常可以用牙周探针自己测测,要是刷牙或咬东西时出血的地方超过20%(比如10个牙缝有2个以上出血),就得赶紧去看医生。饮食上多吃点膳食纤维(比如蔬菜、水果、粗粮),能改善牙龈下的菌群;经常吃精制糖(比如奶茶、蛋糕、可乐),会让致病菌长得更快。
前沿技术:让治疗更精准
近年的研究有不少新突破:光动力疗法能专门杀致病菌,不伤害好的细菌;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动物实验里已经能让牙槽骨再生,估计很快就能用到人身上了;AI辅助的诊断系统能通过唾液里的标志物预测病情发展,准确率还挺高。
常见误区:这些说法别信
- “洗牙伤牙”是错的——专业洗牙对牙釉质的磨损,比平时吃饭嚼东西的磨损还小很多;
- “牙龈出血就停刷”不对——继续轻轻刷,反而能帮炎症消下去;
- “牙周手术必掉牙”是误解——及时做手术,大部分牙齿能留很久;
- “偏方治牙周”有风险——用偏方导致并发症的例子特别多。
建立个性化方案:每个人的牙周都不一样
建议中年人以上定期做牙周系统检查,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更要注意。建牙周健康档案要包括:牙周袋的深度图、容易长菌斑的地方、刷牙力度的监测数据。现在用智能牙刷能追踪刷牙的效果,随时调整护理方法。
总的来说,牙周炎的防治是“长期战”——从基础的深度清洁,到必要时的药物、手术,再到终身的维护,每一步都不能少。避开误区,建立适合自己的方案,才能让牙齿更健康,陪我们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