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血管壁的弹性纤维和肌肉层会逐渐发生结构性改变——就像原本有弹性的橡皮管,长期被撑着会慢慢变“硬”、弹性变差。这种变化让他们在接受牙科治疗时,可能面临一些特殊风险,比如局部麻醉中的血管收缩成分可能引发血压突然波动(临床数据显示,这种波动能让收缩压升高15-35mmHg,差不多相当于健康人中等强度运动后的血压变化)。但只要做好科学管理,这些风险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血管变“脆弱”:高血压带来的隐藏隐患
长期高血压不仅会让血管失去弹性,还会影响血管内壁的“健康”——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会变大、基底膜会增厚,让血管在受到机械刺激(比如拔牙时钻牙槽骨的震动)时,更容易出现异常的收缩和舒张,甚至形成类似小动脉瘤的结构;如果此时血压突然波动,这种小结构就有破裂的风险。
出血风险:两个“矛盾”要警惕
高血压患者做牙科治疗,出血风险来自两个“矛盾点”:一方面,长期高压会让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变厚、通透性增加,术中更容易渗血(研究发现,当收缩压持续超过160mmHg时,牙槽窝的渗血量会比平时多2.5倍,血凝块形成时间也会延长35%);另一方面,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凝血功能会受抑制,更不容易止血。尤其是老年患者,血管壁会出现透明样变性或钙化(也就是变“硬”),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概率更高,65岁以上人群能达到15%。
能不能做治疗?先看血压“达标”
现在牙科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有明确的血压“门槛”: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80mmHg且舒张压≤110mmHg,才能在监护条件下进行治疗;如果已经出现靶器官损害(比如心脏、肾脏等器官受影响),建议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更安全。术前医生会做两项核心评估:一是通过握力试验监测血管对刺激的反应性(比如握力时血压波动的幅度),二是检查凝血功能(包括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
从术前到术后:医生的三层防护
为了降低风险,医生会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做好三层防护:
- 术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用钙通道阻滞剂稳定血压;
- 术中:用无创连续血压监测设备,每5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
- 术后: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封闭创面,配合冷敷降低组织代谢速度,减少渗血和肿胀。
让治疗更“稳”:新型镇静技术的帮忙
现在有一种能有效减少应激反应的方法——吸入氧化亚氮与氧气的混合气体。这种气体能让交感神经的兴奋度降低50%-60%,但不会影响自主呼吸能力,已经应用于8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牙科治疗中,大大减少了血压波动的风险。
不想“大动”?试试这些微创替代方案
如果病情允许,医生可能会选择创伤更小的替代方案,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 显微根尖手术:用超细的显微器械清除病变组织,尽量保留牙根;
- 牙槽窝清创术:清除感染组织的同时,保持牙齿的稳定性;
- 数字化导板种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精准植入种植体,不用大翻瓣,创伤更小。
自己要做好:四个关键环节
患者自己的配合也很重要,要记住四个关键点:
- 测血压:每天晨起坐下来测血压,记录数值;
- 练放松:术前做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减少紧张;
- 控饮食:术前别吃会影响血管的东西(比如咖啡因、酒精等);
- 按时吃药:按时服用降压药,出门带好备用药品,别漏服。
其实高血压患者不用因为担心风险就回避牙科治疗——只要提前和医生充分沟通,做好血压管理,配合医生的防护措施,选择微创技术和镇静方法,再加上自己的自我管理,就能安全完成治疗,既维护口腔健康,也不让血压“闹脾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