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时牙刷带血、咬苹果留下血印,其实是牙龈在“报警”。很多人觉得这是小问题,但数据显示,超过75%的成年人都遇到过牙龈出血——它不是“上火”或“牙刷太硬”那么简单,而是牙龈炎症的信号,背后藏着口腔微环境的失衡和身体防御机制的变化。
牙龈下面的菌斑是“坏细菌”的聚集地。当这些坏细菌越攒越多,会分泌蛋白酶、内毒素等有害物,破坏牙龈的结缔组织。当菌斑多到每平方厘米约21毫克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反应过度,导致牙龈里的毛细血管变多、变脆弱,稍微碰一下就会出血。
牙龈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坏细菌的毒素攻击”——牙龈下的革兰氏阴性菌多了,会释放脂多糖,激活身体的炎症开关(NF-κB信号通路),让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过度增加,刺激牙龈发炎出血;第二是营养不够——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蛋白的“帮手”,如果缺了它,牙龈结缔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会下降30%-40%,牙龈变“弱”更容易出血;第三是不当刺激——比如刷牙太用力,当牙刷的剪切力超过每平方厘米150克时,会伤到牙龈乳头的小血管,再加上菌斑的刺激,出血更严重。
要解决牙龈出血,得从日常护理、专业治疗和长期习惯三方面入手:
基础护理要科学
- 用对清洁产品:含0.12%氯己定的漱口水能减少菌斑活性,但长期用可能让牙齿染色,要注意;
- 学会用牙线:牙线要呈60度角伸进牙齿缝隙,上下提拉着清牙缝里的菌斑,别硬塞;
- 补充营养:多吃含类黄酮的食物(比如橘子、蓝莓、洋葱),它们的抗氧化作用能改善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出血。
专业干预帮大忙
如果日常护理没改善,得找医生做这些治疗:
- 洗牙(龈上洁治):医生用超声洁治器时,工作尖会和牙面保持10-15度角,既能清掉牙齿表面的钙化菌斑(牙结石),又不会伤到牙釉质;
- 局部消炎:急性炎症时,医生可能会用牙周缓释抗菌凝胶,能让药物在牙龈局部维持72小时,辅助控制急性炎症;
- 定期检查:医生会用牙周探诊结合出血指数(BOP)评估炎症程度,帮你清楚自己的牙龈状况。
长期防护养习惯
- 选对牙刷:电动牙刷选声波震动款,比旋转式对牙龈的刺激少28%;
- 改善牙齿排列:牙齿不齐的人可以做正畸,减少菌斑容易滞留的“死角”;
- 增强牙龈抵抗力:平时多嚼嚼硬一点的食物(比如芹菜、苹果),能增强牙龈上皮的角化程度,让牙龈更耐碰;
- 远离危险因素:戒烟戒酒很重要,吸烟者得牙周炎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2倍。
分级管理早处理
牙龈出血要分情况应对:
- 初级防护:每天刷两次牙,每次至少2分钟,保证每个牙面都刷到;
- 重点监控:用菌斑显示剂(能把没刷掉的菌斑染成红色或蓝色)检查清洁效果,要让90%以上的菌斑被清掉;
- 专业维护:每3-6个月找医生做牙周检查,及时清掉牙龈下的牙结石——这些结石自己刷不掉,会一直刺激牙龈;
- 危机干预:如果出血超过48小时,或者没碰就自己出血(比如早上起来嘴里有血),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做全面检查——这可能是更严重问题的信号,比如血液系统疾病或重度牙周炎。
总之,牙龈出血不是“小毛病”,它是牙龈给你的“健康提示”,提醒你口腔环境出了问题。想要解决它,得从“日常好好护、专业及时治、长期养习惯”三方面入手,分级管理,早防早治。把这些做到位,才能让牙龈恢复健康,再也不用怕刷牙出血、咬东西带血的麻烦,真正拥有一口“结实”的牙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