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突然鼓小包还一直疼,可不是小问题,往往藏着深层的口腔毛病——大多和牙根部位的炎症有关,得赶紧采取措施处理。根尖周炎是常见的牙体牙髓病,要是不重视,炎症会越发展越严重。
炎症是怎么来的?
牙齿里面的牙髓腔是细菌钻进牙根的主要通道。比如蛀牙烂得太深,穿到了里面的牙髓,细菌就会顺着根管爬到根尖部位;还有牙外伤导致的看不见的小裂缝、牙齿磨得太厉害形成的微小缺口,也会让细菌钻进去。这些细菌在根尖引发免疫反应,慢慢把周围的骨头“腐蚀”掉,脓液越积越多,最后就会从牙龈上鼓个小包(医学上叫牙龈瘘管)来排脓。
疼起来有什么特点?
疼的感觉和炎症阶段有关:一直隐隐作痛,说明炎症在肿;要是跳着疼,就是已经化脓了。咬东西的时候疼得更厉害,因为根尖区压力变大,患者往往不敢用患侧嚼东西。还有人会觉得“牙变长了”,其实是炎症让牙周膜间隙变宽,神经感觉异常导致的。
现在治根尖周炎有什么好技术?
现在的牙科技术比以前先进很多,能更彻底地治疗:
- 牙科显微镜:放大16到25倍,能准确找到根管的异常结构,把复杂根管里的细菌清干净;
- 热牙胶填充:用专门的技术把热牙胶填进根管,严严实实封住,减少细菌再钻进去的风险;
- 光动力杀菌:用光敏药加特定光线,能杀死藏在生物膜里的顽固细菌。
疼得厉害时,在家能先缓解吗?
在找牙医之前,可以先试试这些办法减轻痛苦:
- 保持口腔干净:用0.12%的氯己定漱口水漱口,每天4次;
- 吃软乎的食物:别吃太硬、太烫或太冰的东西,减少对牙齿的刺激和咬合压力;
- 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冰毛巾敷肿的地方,每次15分钟,歇会儿再敷,能缓解肿和疼;
- 睡觉垫高枕头:把头部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局部充血肿胀。
牙医会怎么治?
专业治疗有标准步骤:
- 钻开牙齿放脓:打通排脓通道,先缓解急性疼痛,同时用药物冲洗根管;
- 清理根管:用机器带动的镍钛针把根管整理成形,再用超声波冲洗把里面的脏东西冲出来;
- 根管里放药:在根管里放氢氧化钙类的药,控制感染;
- 填充根管:用和人体相容的材料把根管严严实实填满,不让细菌再进去;
- 补好牙齿缺损:及时修复牙齿外面的洞,防止根管再次被细菌污染。
平时怎么预防?
- 定期拍牙片:每年拍一次全景牙片或根尖小牙片,监测牙根状态;
- 定期做牙周护理:每3-6个月找牙医检查牙周、洗一次牙,控制牙菌斑;
- 调整咬合:要是牙齿有提前碰到的地方,及时让牙医磨调,避免咬合力过大伤牙;
- 运动戴护牙套:做对抗性运动(比如篮球、拳击)时,戴定制的护牙套保护牙齿;
- 调整饮食习惯:少喝碳酸饮料、果汁这类酸性饮料,吃完东西及时用清水漱口。
哪些情况要立刻去医院?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别犹豫赶紧就诊:
- 牙龈肿得越来越大,还发烧;
- 张不开嘴,或者脸肿得越来越厉害;
- 牙齿明显移位;
- 吃普通止疼药根本止不住疼;
- 两边脸对称肿起来。
根尖周炎是牙齿生病的重要信号,及时找牙医规范治疗,再加上日常好好护牙,能有效控制感染还能保住牙齿。据临床数据,规范治疗后5年的成功保留牙齿率能达到85%以上。其实,定期做口腔检查、每天认真刷牙漱口,才是预防根尖周炎复发的关键——毕竟,防比治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