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炎vs牙周炎:你真的分得清吗?

健康科普 / 身体与疾病2025-11-12 15:26:07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05字
通过对比牙根炎与牙周炎的四大核心差异,解析两种常见口腔疾病的预防要点与治疗策略,帮助读者掌握科学护牙方法,维护口腔健康生态平衡。
牙根炎牙周炎咬合痛牙槽骨萎缩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牙菌斑牙结石根管治疗口腔健康
牙根炎vs牙周炎:你真的分得清吗?

牙根炎和牙周炎是口腔科最常见的两种炎症性疾病,虽然都带“炎”字,但发病位置、致病原因及治疗方式有本质区别。分清二者差异,才能更精准地做好预防和治疗。

解剖定位:深层根尖 vs 表层牙周的病理区分

牙根炎的病变中心在牙齿根尖区域,大多是因为牙髓炎没及时治疗,炎症扩散到了根尖周围的组织。牙髓坏死后,根管里的腐败物质会变成细菌的“温床”,进而引发根尖肉芽肿或囊肿等问题。牙周炎则主要伤害牙齿的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牙龈下的菌斑生物膜里有300多种微生物,这种复杂的“微环境”会让炎症容易复发,而且发展得很隐蔽。

致病机制:内源性感染 vs 外源性菌斑的不同源头

牙根炎和牙齿自身结构损伤关系很大,大概85%的病例是因为蛀牙没治,慢慢发展成牙髓炎引起的。而牙周炎的“导火索”是牙菌斑生物膜,尤其是附着在牙结石上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病菌。全身疾病也会影响牙周健康,比如糖尿病患者得牙周炎的风险是健康人的3倍,这说明全身状况和口腔健康联系很紧密。

临床表现:急性疼痛 vs 慢性破坏的不同症状

牙根炎急性发作时,会有剧烈的咬合痛,感觉牙齿像“浮起来”了,疼起来像被针刺一样。牙周炎则是慢慢“侵蚀”牙齿:一开始只是牙龈红肿、刷牙出血,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牙槽骨吸收、牙根暴露,最后可能导致多颗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据调查,我国35-44岁人群中,82.8%都有牙周炎,但主动去医院就诊的不到15%,可见这种病有多“隐蔽”。

治疗方案:根管治疗 vs 牙周系统管理的区别

牙根炎主要靠根管治疗:清除根尖的病变组织,用材料把根管填严实,最后做牙冠保护牙齿。牙周炎要分阶段治疗,先做龈上洁治(洗牙)、龈下刮治这些基础治疗,再配合局部抗菌手段控制炎症。有研究显示,激光辅助治疗能让牙周袋深度平均减少1.5-2毫米,但长期效果还是得靠日常的口腔卫生维护。

预防策略:建立多维度防护习惯

预防要从这几点入手:

  1. 机械清洁: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缝刷,每天把牙菌斑清干净。研究发现,电动牙刷比手动刷牙清除菌斑的效率高40%。
  2. 化学辅助:可以短期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但别连续用超过2周,不然会打乱口腔菌群平衡。
  3. 定期检查:每6-12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早发现牙龈炎,做基础治疗就能控制住。

营养支持:饮食里的抗炎小技巧

建议多吃深海鱼(含Omega-3)、绿茶(含儿茶素)、牛奶酸奶(含酪蛋白)这些有抗炎作用的食物;少喝碳酸饮料,因为它的pH值低于5.5,会让牙釉质脱矿(牙齿表面被腐蚀);嚼无糖口香糖能刺激唾液分泌,帮助中和口腔里的酸性环境。

认知纠偏:破除常见治疗误区

关于治疗,这些误区要理清:

  1. 抗生素只能暂时压制感染,没法根除病灶,还可能让细菌产生耐药性,不能靠它治根本。
  2. 现在的牙周治疗技术能保住大概70%的松动牙,不是一定要拔。
  3. 专业洗牙对牙面的损伤很小(只有0.02-0.08毫米),比日常吃饭、刷牙的自然磨损小多了,不用怕“伤牙”。

通过了解这两种疾病的特征和防治要点,能帮大家建立更科学的口腔健康管理习惯——早发现、早治疗,再加上长期认真维护,才能让牙齿更健康。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