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咱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口腔问题,它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慢慢发展变严重的。根据龋洞的深度,能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治疗方法和恢复情况都不一样。
临床分期与治疗方案
浅龋阶段:这时候龋坏才刚到牙齿表面的釉质层,牙齿上会出现白白的、像粉笔末一样的斑点(白垩色斑点)。这时候处理很简单,做窝沟封闭或者微创树脂渗透治疗就行,再涂氟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有研究显示,规范做窝沟封闭能让龋齿发生率降低70%以上。
中龋阶段:龋洞已经往里面钻到牙本质浅层了,这时候吃冷热酸甜的东西,牙齿会酸酸的、敏感。治疗要先用水氢氧化钙垫在里面保护牙神经,再用复合树脂一层一层把龋洞填满。现在用的新型生物活性材料,能更好地帮助牙本质和牙神经修复,治疗成功率能达到92%。
深龋阶段:龋洞已经快碰到牙神经了,遇到冷热刺激会剧烈酸痛,但只要刺激一去掉,疼很快就停了。这时候得用显微根管治疗的设备,精准地把感染的组织清干净,尽量保住健康的牙神经。要是牙神经已经发炎到没法恢复了,就得做根管治疗。现在用生物陶瓷材料做根管治疗,长期成功率能到95%。
防控体系构建
- 机械清洁:刷牙要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光刷牙齿表面不够,还要用牙间刷或者牙线把牙缝里的菌斑清干净。选电动牙刷的时候,要注意刷头设计和清洁效果是不是匹配,建议每天刷2次,每次刷够2分钟。
- 饮食管理:想防龋齿,控制吃游离糖的频率比控制总量更重要——比如每天分5次吃糖,比一次吃很多更伤牙。建议把酸性食物集中在一顿饭里吃,别分散到一天里。吃完东西嚼无糖口香糖,能促进唾液分泌,帮口腔中和酸性,保护牙齿。
- 专业干预:每6到12个月去牙医那做一次口腔内窥镜检查,结合数字化影像技术,能早发现0.3毫米以内的小龋洞——这时候处理根本不疼。如果是龋齿高危人群(比如喜欢吃甜、刷牙不认真的人),建议每3个月做一次龋活性检测,看看有没有要长龋齿的趋势。
- 应急处理:要是突然出现急性牙髓炎(比如牙剧烈疼),可以用局部安抚的方法暂时缓解,但一定要在48小时内去看牙医!拖得久了,可能会引发颌面部的间隙感染,严重的还会导致全身的并发症,千万别大意。
认知误区澄清
- “小洞不用管,等变大再治”——错! 数据显示,没治疗的浅龋平均6到12个月就会变成深龋,到那时候不仅疼,治疗成本还是早期的5倍!
- “补牙会伤牙神经”——误区! 现在的粘接技术能做到微创修复,能保留90%以上的健康牙齿组织,治疗后牙神经发炎的概率还不到3%。
- “根管治疗是‘抽牙神经’,对牙齿不好”——谣言! 规范做根管治疗的牙齿,5年存留率超过90%,再做个全冠修复,能恢复90%以上的咀嚼功能,比拔掉强多了。
特殊人群要注意
- 儿童:乳牙龋坏一定要及时补!不然会影响恒牙的发育,比如恒牙长歪、萌出延迟。
- 妊娠期女性:怀孕后口腔环境会变,龋齿风险比平时高30%,建议孕前先做全面的口腔检查,把该补的牙补好,别等怀孕了再治。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话,龋齿发展速度会比普通人快2到3倍,一定要更认真地刷牙、用牙线,定期去看牙医。
总之,龋齿的发展是一步步来的,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早期处理不仅不疼、花钱少,还能保住更多的牙齿组织。平时做好口腔清洁、控制糖的摄入、定期检查,就能把龋齿挡在门外。特殊人群更要多上心,别让龋齿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