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发黄有酸臭味?可能是牙菌斑在“搞破坏”
当牙齿表面出现奶黄色斑点,或是用牙线清理时闻到酸腐臭味,大概率是牙菌斑在“偷偷搞事情”。这些微生物会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慢慢侵蚀牙齿的“天然保护层”——牙釉质。就像白蚁蛀蚀木头,初期只是微小的脱矿斑点,时间久了会变成肉眼可见的龋洞,甚至深达牙髓形成“大洞”。
牙菌斑为啥能“弄坏”牙齿?看它的“坏招数”
变形链球菌等致龋细菌会分泌一种酶,把蔗糖转化为黏糊糊的多糖,形成一层“细菌城堡”(生物膜)。这层膜不仅能挡住唾液的冲刷,还会把酸性代谢产物集中“怼”在牙面上——比如吃1勺蜂蜜(约5克糖),这些细菌能连续产酸90分钟以上,日积月累就把牙“酸蚀”出洞。
龋齿发展的“三步曲”
龋齿不是突然变严重的,它分三个阶段:
- 早期(白垩期):牙釉质表面像蒙了层雾,有点脱矿,这时通过再矿化治疗能逆转损伤;
- 浅龋:出现黄褐色斑点,吃酸甜食物会短暂敏感;
- 深龋:龋洞挖到牙本质深层,冷热刺激会剧烈疼,还带着明显臭味。
家庭护牙的“三个关键”
- 电动牙刷+含氟牙膏:选旋转振荡式刷头,搭配含1450ppm氟的牙膏,每天刷2次,每次2分钟;
- 清干净牙缝:牙线能清理65%的邻面菌斑,后牙间隙用牙缝刷辅助;
- 吃甜食要“集中”:别频繁加餐(比如一会儿吃蛋糕、一会儿喝奶茶),尽量一次吃完,餐后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唾液能中和酸性)。
专业治疗:不同龋坏程度怎么治?
- 早期干预:用树脂渗透技术封闭微小龋洞,再涂高浓度氟化物;
- 中龋处理:去掉腐坏部分,用玻璃离子或复合树脂填上,恢复牙齿形状;
- 深龋治疗:做间接盖髓术保护牙髓,必要时进行显微根管治疗;
- 严重缺损修复:用嵌体或全冠(牙冠)修复,让牙齿能正常用。
防龋“新工具”帮你更省心
- 菌斑显示剂:用食用色素标出残留的菌斑,清楚“哪没刷干净”,提升刷牙效率;
- 唾液检测盒:在家就能测致龋菌的数量,定制个性化防龋方案;
- 再矿化凝胶:含纳米羟基磷灰石,帮助早期龋损修复;
- 智能牙刷:通过压力传感器和APP指导,改善后牙等“刷牙盲区”。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看牙医!
如果有下面这些症状,立刻约牙科急诊:
- 冷热刺激引发的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
- 牙龈肿得像乒乓球,还流脓;
- 面部出现不对称肿胀;
- 张不开嘴,还伴随发热。
护牙不是“一次性”,要长期“管”
现代口腔医学强调“预防-治疗-维护”的全周期管理。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专业洁治(洗牙)和龋齿风险评估,定期拍咬翼片监测邻面龋的变化。记住,每个龋洞都是牙菌斑与口腔防御系统“长期较劲”的结果——保持规律的口腔护理节奏,就是维持这场“平衡”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