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栓塞是一种危险的情况——当静脉或动脉里的血栓脱落后,会跟着血流“游走”到其他器官,堵在血管里,轻则引起疼痛、肿胀,重则可能危及生命。比如静脉血栓可能堵肺,动脉血栓可能堵肚子里的血管,甚至还有“跨界”跑到脑、肾的情况。下面我们就讲清楚不同栓塞的原因、身体发出的警报,以及怎么预防和应急处理。
静脉血栓的“肺过滤”:为什么会堵到肺里?
下肢深静脉里形成血栓后,碎片会跟着静脉血一路流到下腔静脉,再进入右心房、右心室,最后堵在肺动脉里。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像“过滤器”,90%以上的静脉血栓会被“拦住”,形成肺栓塞。如果出现肺动脉高压、呼吸困难这些症状,说明血栓已经“冲过”了肺部的过滤,堵得比较严重了。
肚子里的动脉栓塞:大多和心脏问题有关
肠系膜动脉栓塞(堵在肚子里给肠子供血的动脉)主要是心脏里的血栓掉下来导致的,60%以上都和房颤有关。房颤时心脏跳得乱,心房里的血流变慢,容易长血栓贴在心房壁上;一旦血栓脱落,会被高压的动脉血流推到肠系膜动脉的分叉处,堵死血管。另外,30%左右的栓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的,常见于老年动脉硬化患者。
奇怪的“跨界”栓塞:心脏有洞的风险
25%的人有先天性的“卵圆孔未闭”(心脏左右心房之间没长好的小洞),这种情况会让静脉里的血栓通过小洞跑到左心,再跟着动脉血流跑到脑、肠、肾等器官的终末动脉。这种“跨界”的栓塞叫“矛盾性栓塞”,虽然只占所有动脉栓塞的1%-2%,但致死率比单纯肺栓塞高很多。还有肺动静脉瘘等血管畸形,也有类似的风险。
身体发出的“警报”:这些症状要警惕
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发作时,会单侧腿肿、疼、皮肤发烫,但约一半人没明显症状;肠系膜动脉栓塞会突然肚子剧烈疼、胀,还可能有血便、肚子咕咕叫的声音减弱。要特别注意:如果有房颤又有腿肿,发生“跨界”栓塞的风险是普通人的7倍,一定要赶紧做血管影像学检查。
防血栓栓塞:从日常到医院的三级防护
基础预防要覆盖手术前后:术后按医生要求用抗凝药;长途坐车、坐飞机的人,每小时起来活动下腿,必要时穿医用压力梯度弹力袜。二级预防要重视心脏筛查:房颤患者定期做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看看心房里有没有血栓。所有高危人群都要会做“踝泵运动”——就是来回勾脚、绷脚(足踝屈伸),每工作小时做5分钟,促进静脉血流。
突发情况怎么办?记住这几步
如果突然胸痛伴呼吸困难、肚子剧烈疼一直不缓解,或者单侧腿肿得异常厉害,马上打急救电话。等救护车的时候别乱动,防止血栓再掉下来。到医院后,血管外科急诊可以做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导管溶栓等介入治疗,但具体方案要多学科医生一起定。另外,定期做血管超声筛查,能帮着预防血栓复发。
血栓栓塞可防可治,关键是“早”——早发现身体的警报,早做日常预防,早去医院处理。比如长途旅行时多活动腿,房颤患者定期查心脏,出现症状马上打120,这些都能降低风险。只要重视起来,就能远离血栓栓塞的危险。


